【内容摘要】文章对刘勇强先生《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的选题及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一文的观点进行了一些归纳性补充,并对三个层次递进关系产生疑问,提出其同时具有并列、互补关系。在对理论的进一步阐述中加入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并列,互补,点线面,采矿,变换视角
一、引言(问题部分)
刘勇强先生在《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的选题及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①一文中阐述了古代文学论文写作的观点,概述之即为:选题与提高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其中选题是关键,是“因”,学术水平是选题影响下的“果”,二者存在一个因果关系。刘先生的文章主要是针对论文的内容而言,主要从学术层面分析了一篇优秀论文应具有的要求。
刘先生认为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对此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故而设问:提高古代文学论文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仅仅只是个递进的关系吗?是否存在并列、互补的关系呢?
就此问题,我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作充分阐述。
二、正文(阐述部分)
刘先生在文中提出,优秀论文在学术上的贡献分为三个层次:填补学术空白、达到学术研究前沿、该研究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三个层次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我以为这个观点总体上是能够反映古代文学论文写作的现状。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清末,历时三千余年,无数文人学者侵润其间,留下智慧墨迹。及至近代、现当代,又有不少学者在其中增添研究的成果。而全部中国古代文学可供研究的材料,却是有限的,并非真的浩如烟海,还是有穷尽的。于是,一些历来备受推崇的作品、作者往往会被反复研究,而另一些不受注目的作品、作者近年来也被一些研究者开掘出来。时间越往后,后来者要想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上有所成就、超越前人的难度系数就越加大了。
刘先生提出的“三层次”递进观点,实际上是把这三者视为一个由“点”至“线”、再至“面”的关系。“填补学术空白”是指从“选题”出发,发现新课题,这就是一个目标出发地,一个“点”;“达到学术前沿”是指具体的学术水平而言,这样就由“点”升至“线”了;“可持续发展”是指的该研究的延续性,则由“线”伸发开去,成为一个“面”了。
而我以为,这三个层次之间不仅仅是个递进的关系,还存在着并列、互补的关系。在“引言”部分已经指出,刘先生的这三个层次是与“选题”有因果联系的,“选题”直接关乎论文的优劣,即学术水平的高低。一篇论文是否能“填补学术空白”,其实就是指其学术价值而言,指的是学术上的力度如何;而是否有价值,不也正是说明其是否“达到学术前沿”,是否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了吗;那么一篇具有学术力度与高度的论文,同样也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即具有学术深度、广度的。在谈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刘先生认为“选题”时要考虑三个条件,我将其归纳为:价值性、代表性、推广性。这“价值性”正如我前之所述是“填补学术空白”的实质,“代表性”也就是“达到前沿”的问题,是否具有学术高度,而“推广性”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提法。由此可见,刘先生其实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此三者关系并列而谈了。因此我认为这三者确实是并列相存、互为补充的,其间当然也有刘先生所言的递进关系,这个递进也不是顺序而行,而可能是交替而行的。以林庚先生1956的《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②一文为例,论述的是《西游记》中“大闹天宫”情节与农民起义之间的联系。因其时代的特殊,加上政治因素,在以往的年代里很少会探讨这个话题,林庚先生大胆地对当时比较普遍的正统观点提出了自己实实在在的看法,有理有据,论述翔实。应该说林先生的这篇论文,在当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具备了学术水平三层次要求的。
而对于刘先生提出的三个层次关系的具体实施上,我还有一些补充。关于“填补学术空白”。刘先生所指为“前人没有认真涉足过的研究领域。”那么怎样了解是否是“前人”未“认真涉足过”?这就需要刘先生所说的“达到前沿”,具体起来这其实就是“资料”与“方法”的问题。“资料”就像是矿井,如何利用资料显而易见是个“采矿”问题。而且还需要研究者有鉴识能力,能够“慧眼识宝”。如今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这涉及到信息收集、检阅能力、外语能力等等,这其实已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了。刘先生在论及“方法”时提出了要“有新意”。这其实就是说研究者要经常“变换视角”,如“千手观音”一般,不断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我个人以为文学研究也应该适当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不同元素。一篇论文还要符合逻辑,思维缜密,如王力先生所言,需归纳与演绎③。对于研究领域,我认为还有大力拓展的余地,一般所称中国古代文学往往仅指汉语言文学而言,事实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也是可圈可点的,如三大长篇史诗等;汉民族古代的民间文学(指除了《诗经》、《乐府》之类经文人整理过的作品外的)在过去常常不受正统文人的重视,这些年也有被忽视的现象,亟待保护性的研究;《史记》、《汉书》之外的史书也有涉猎的必要;少人问津的宗教文学也有研究的价值,如佛教、道家、回回(中国的伊斯兰教)等;一些古代非文学典籍也可以成为研究文学的一个“资料”源头,如诸子论文、《山海经》、《水经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等,甚至《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类的医书,全可以为我所用,为我借鉴。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更多地需要研究者丰富学养、开拓视野、培养兴趣、独具慧眼,对研究课题具有远见与创见。
【参考文献】
1.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P56-7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林庚:《西游记漫话》P1-1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3.同(1),P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