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诗之本在于情

作者:孙思    更新时间:2014-08-28 15:01:10

附录三:

立诗之本在于情

——读孙思的诗

田永昌


读孙思的书,读着,读着,眼睛就情不自禁地润湿了。读《娘》时如此,读《父亲》时如此,读《外婆的小脚》时如此,还有读那些写爱情的,写山水风情的,以及其它题材的诗时也是如此。情犹如一条长长的丝线,窜起了她的诗篇。“所谓江南就是/丝弦上的一潭水/当它如丝绸般从你的指尖滑过/每个人听了,脚下都会/下出一场雨来。”这是孙思写的《阿炳与二泉映月》中的诗句,此刻,却成了我读孙思诗后的真实的由衷感叹。因此,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孙思诗的特点,并由此发点关于诗的感慨的话,那就是:立诗之本在于情。

的确如此,读孙思的诗,会让人觉得她的诗不是用笔在稿纸上写出来的,也不是用手从电脑键盘上敲打出来的,而是像抽丝一般,从心灵的情感深处抽出来的,这样的抽自情感深处的诗,既没有一丝儿虚情,也没有一丁点儿造作,字字句句都是催人泪下的真情。我特别赞叹她写《娘》的这首诗,说实话,这首诗先后读了好多遍,每读每热泪盈眶,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把它读给来沪参观世博会并顺道来看我的几位外地诗友听,他们都被深深感动了。当我读到“眼睁睁地,我看着盛娘的棺木/刀片般切入土地的深处/娘呀,从此/你在彼,我在此/都说人走后的第七个晚上/要从月亮里看家人最后一眼/娘,你走后的第七个夜晚/夜风如萧/浮在瘦瘦的月色里/月亮像一个遥远的镜子/我依着门框,仰头望月/期盼着你从月亮里穿过”给我家做活的阿姨不知什么时候停下了手中的活,也静静地立在一边听,阿姨姓王,来自安徽农村,识字不多,也不知什么是诗,听完后她说:“田老师,你有空时再给我读一遍好吗?我多给你家做几个小时的活,真感人。”我真为孙思高兴,因为她的诗不仅让诗歌圈里的人说好,而且感动了许多普通读者,包括我家的这位来自农村的阿姨。时下都说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多,诗歌没人读,这能怪谁呢?以情立诗,诗才感人,没有真实情感的装腔作势的诗,即使评上了什么大奖,也只是图一时之虚名也,这年头,作品让某些评论家说好,甚至评奖时让某些评委划圈投票都不难,塞钱就是。但让读者特别是我说的像我家阿姨这样的读者说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以情立诗,这个情在孙思诗中不是空洞的,空洞的泛泛地言情不是诗,也不会感染人。孙思很会写诗,她饱含在诗中的情,是她调动诗的诸多表现手法来艺术地表现的。譬如运用感人的细节,譬如运用准确而形象的比喻,譬如选取最能催人泪下的语言,等等。就说准确而形象的比喻吧在这孙思的诗中比比皆是。我特别赞叹她的《外婆的小脚》“儿时的外婆/为了裹那双小脚/眼泪流了一缸/外婆说/里三层外三层/整整裹了十几道/硬是把一双脚弯曲成虾”。请注意,一双好好的脚,硬是“弯曲成虾”,把小脚比喻成弯曲的“虾”,让人顿生悲情,旧社会摧残妇女从裹脚上可见一斑,还有呢?外婆走了,诗人写道:“外婆走的那晚/天上挂着一弯月牙儿/那月牙儿,如外婆弓起的/月白色的小脚”。这里,诗人把天上挂着的月牙儿,比喻成外婆走后的月白色的小脚,读到这里,让人鼻子酸酸的。孙思对外婆的深情,就是这样用一系列的准确而形象的比喻完成了。孙思也很会选取语言来表达她的情感,在写娘的棺木入土时,她用了“刀片般切入土地的深处”刀片般切入,这个“切”字用得好,娘的棺木切入土地深处,更是切入了诗人失娘后悲痛万分的心灵深处。这就是炼句炼字。有时,一个好的诗句,一个绝妙的字会让整首诗立马活起来。想想看,这里不使用“切”字,无论用什么字都无法传递诗人悲痛万分的心情。在《父亲》同样如此,诗人写病重的父亲被抬离村子,再也没有抬回来的那个夜晚。“田野像一块墨/整个地黑在寂静中”。父亲是一棵历经风雨护卫着一家人的大树,而今,大树倒了,诗人用“田野像一块墨/整个地黑在寂静中”,这个“黑”字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不仅是诗人也是全家人的悲痛和无奈。其它如写西湖的烟雨怎么从“五百年前/一直缠绵到现在/使得人们的脚步/在你的烟雨里/仍不停地打滑”。“缠绵”和“打滑”,用得都生动形象,把诗人对西湖深情和爱恋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出来。说到细节,一般的人都认为写小说离不开生动的细节,其实,写诗同样需要生动的细节。“下雨的日子/老农会端起酒杯/把窗外湿润润的稻田/当着下酒菜,直到酒杯里/长出青幽幽的禾苗”。这是《老农与农田》诗中的诗句,就这样一个细节,让老农与土地的万般深情跃然纸上。据说,这首诗先后两次被《崇明报》发表,连孙思本人也奇怪,后来才知不是编辑“疏忽”,是太感人了。

其实,立诗之本在于情,写诗的人首先要富有真情。一个表里不一,靠虚情假意写诗的人,是写不出催人泪下的诗的。孙思的诗写得情真意切,她本人也待人真诚,孙思的职业是大学老师。我听说她带的班级许多学生不是叫她老师,而是喊她妈妈。有一年,她换班级带教时,原先她班里的许多学生全部依依不舍,有位女学生还躲在宿舍里哭了半天。这样的用全部情和爱带学生,是称职的好老师,用这样的情和爱业余写诗,是优秀的诗人。我读孙思的是很晚,2004年《上海诗人》创刊时,才读到她那组《无言的结局》,其实在此之前,她已写了很多好诗,只不过她很低调,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这些年,她的诗越写越好,在全国不断获奖,如果换上有的人,那是消息满天飞,牛得不得了了,孙思却不,她不事张扬,仍是刻苦地埋头用自己全部的情和爱为读者写诗,包括写散文和其他作品。这些年,有人老说上海没有诗人没有诗,其实,不是没有,是很低调,孙思就是很典型的一位。什么叫大气,这就是。我见到孙思本人也很晚,但一见就给我一种大家闺秀的感觉。这种大家闺秀不是打扮出来的,也不是扭捏造作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当然也包括从小家庭的气氛和熏陶,尔后接受严格又正规的人生和文化教育,再加上博览群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不断汲取和崇尚,等等。诗如其人,有什么养的修养和情操写什么样的诗,从孙思的诗和人,我更加感受和坚信这一点。

2010年10月28日刊发于  文学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