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曾经的国企改革参与者的角度,记下一点心得,献给关注社会而又没有此经历的人们
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作为中国当代改革史的一页,早已沉重地翻过,该“进”的进了,该“退”的也退了。进,如化蝶;退,如大戏散场。只有亲身经受过那种“轰烈”震撼的人,才有抹不去的惆怅,才有切肤的痛心,才有夜半的惊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启元,国企从承包经营、政府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包括破产、拍卖、民营,完成了极其艰难的全过程,历时近二十年。少数“进”的成为现在的“央企”,多数国企都退出了经济社会的舞台。这二十年,是我亲身所历。其间的是是非非,让以后的史学家去研究,我只想说:在这场大改革中,由于管理失控,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入了私囊?而私人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何等的疯狂和不择手段、何等的血淋淋!有多少人在“阵痛”中重新沦入社会最底层?一声曲终,满堂遗老,如此相抛弃!
一开始,国企引进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国有国营”为“国家所有,承包经营”。本是集约化生产的企业,分解成“层层承包”的小实体,各级管理人员只需考核下一级的“经济指标”,形成从上到下只食利、无管理的特殊组织。这种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是否适合“企情”?承包者为承包所得,很快“刮”穿了企业的底子,使得“困难企业”、“特困企业”成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流行词。
当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时,我们又遇到了更为尴尬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要求参与者是不同的主体,而国企只有中央政府一个老板。怎么办?引进民间股份、卖掉无市场前景的企业是当时必走的路。试想,都是工薪阶层,谁有那么大的本钱?最终“民营化”还是顺利实现了。购买者有的原本是该企业的领导,有的是某些“承包人”。
关于国资流失严重程度,只有个案记载却无全局统计。如这样几件小事:某企业1998年清产核资净资产13亿元,2000年为6580万元(非经营性亏损);一承包人将一批当时市场单价5600元/吨的电梯制造用冷薄板以2700元/吨价格,通过一名副市长“假销售”,以非法利润投资娱乐业,成就了承包人的“原罪”,也断送了副市长的“前程”;一基层“第四级”承包人,将一个将要停产的车间连厂房带设备当“废品”卖掉,仅回扣就超出了总售价。除了被“爆发”的大案要案,无数“小事”如历史的尘埃厚积,更是销蚀国有肌体的菌群。
企业进入“特困”后,很多单位几年不能发工资,不能报销医药费,不能缴纳社会保险。当时退休职工养老金由企业发放,老的无退休金,小的下岗。工人无土地,受到的关注度也不够,人们感叹不如农民工。笔者亲眼所见一幕幕的“阵痛”:退休职工老党员去市郊讨米,每每要等天黑才回家,免得被熟人碰见,“不能丢党的人”;青年女工伴舞,丈夫带着幼小的孩子,瑟瑟地守候在寒风黑夜的小巷口;老职工因自己拿不到退休金,子女下岗,结果病死床上,而那个所谓的床,白天充当案板、饭桌、座椅,因家当一一卖光了!那一年春节前,我参与陪同一位省领导慰问特困职工,看见领导多次留下了热泪。后在**同志亲自关心过问下,省直机关工作人员捐款加上上级财政专项拨款,才让这个特困企业的职工渡过了一个最艰难的时期。而这个所谓的特困企业,是新中国成立时组建的大型企业,她为共和国经济的原始积累创下了丰功伟绩,直至三线建设,她已贡献了几代人的青春年华。特困不是她的衰老标签,穷却是因为企业资产在不明不白中荡尽。因而,职工们在感激党和政府及不相识的人的关怀的同时,切齿痛恨那些掏空企业的蛀虫!
现在还有一大批“老国企”的遗民,他们有“下岗”的,有“内退”的,有“买断”的,有“破产补偿”的。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年龄大而又不足以退休。年龄大无法再就业,不能退休则生活无着。“买断”或破产补偿那点儿钱也只能补交社会保险;“内退”的那点永恒不变的三、四百元生活费,在物价不断变化的现今根本已不足以维持生计。二是社会地位低下。经济上,他们只能靠擦皮鞋、烤红薯维生;政治上也很难再参与社会的管理活动,也很少有人有能力在互联网等媒体或公共场合一吐心声。
那些年,对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改制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是高度重视的,频频召开会议、下发文件,下重手处理了一些重大流失案件。然而,流失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谁来监管”?当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舆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职能只能是服务,不能当企业的婆婆。”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有意掩盖了“政府作为国企老板的职能”。地方政府有的不敢管,有的官员因某种“脐带”关系乐得不管。
原国字号和省字号“老国企”,多为“一五”时期成立,也有部队整建制“兵改工”的。而今在改革的大潮下,抛下一堆老弱孤寡烟消云散。那些被少数人吸走的、本属于人民的“血”,在注入了狂犬病的毒素后,又反过来毒害人民,制造社会的狂躁与不安。有思想的gcd员,有理性的国人,当我们今天为贪官倒台欢呼的时候,心底能不有些沉重的味道么?在我们大谈世界第二的时候,你能听见棚户区里“阑夜有啼哀”么?当下岗职工度日如年盼望领取退休金的时候,人们好意思大谈延迟退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