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王磊在冷眼打量着世界。王磊说,我还晓得他们下一个止痛药是什么,他们会打起地热能,深海可燃冰,还有页岩油页岩气的主意。王磊说到这里,眼色冷血而凄厉,神态木然而绝望。王磊说,光说那个页岩油气的烧开水加灌开水的开发技术,他们现在是说技术不成熟,但他们很快会宣布自己技术已经成熟,虽然这个技术永远都是一个错误。王磊的眼神越来越凶狠,他说,开水灌地壳?然后唻?后果咋算?环保成本有多高?地球地质结构经得住几次这种搞法?
还有,核子能技术。王磊在纵声长笑中摇头。又一个杀人不见血的冷笑话。从石块木棒到巡航导弹,科技发展最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竟然是无止境地提升人类互相杀戮的技巧,而不是活得更好。如果女娲看见我们今天的人,把这个星球搞成这个样子,她当初恐怕早就把手边的那堆泥巴打扫干净,什么都不做了。首先,掌握这个技术的,只是世界上的绝少数国家。而这绝少数国家中的大多数,开发核能的文件审批,行政审核,社会审查,会一拖10年,这当中会有人媒体投书,法院诉讼,街头抗议,总之是全力反对。等你当真有机会开工兴建,你会发现核电厂本身就是世界上最耗费能源的能源供应方式。你会用到海量的最高质量的钢板,最高质量的铅板,最高质量的钢筋混凝土,然后还有铀浓缩,都是可观的能源消耗过程。你总不可能随便挖块铀矿扔进反应堆就来电,又不是烧炭。而所有这些,就算可行,可承担,还要建立在不出事的前提条件上。从三里岛到切尔诺贝利,人类是一种多么贱的生物。所谓贱,就是明明看到别人撞了南墙,喊了疼,他自己却不以为然,非要自己也撞,自己也喊疼。总有一天,石匠先生,人类还要在核能问题上再付出代价。
而更可悲的是,核电不是个好办法,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还必须要用。这个不是好与坏的选择,这个是坏与更坏的选择。我们如果立刻摒弃核能,只会让情况更糟糕而不会让情况更好。那些抱着大树唱赞歌的人可能会举行游行,大声疾呼把核电厂换成潮汐能。有两个问题,第一,只有在有海岸线的地方才能够建设潮汐能。第二,海水腐蚀性极大,潮汐发电系统制造养护过程成本极高,能耗极大。世界上有海岸线的发达地区那么多,潮汐能的总装机容量却少得可以忽略,为什么?这个东西不是办法。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能量能够直接获得而且长期有效,一个是风力发电,一个是太阳能电板。但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两种都共同受到气候因素影响,所以发电产能永远无法稳定。二一个是这两种发电方式在单位土地面积内的潜在装机容量极小,保证生活用电都困难。至于化工,冶金,制造业等等用电大户,直接想都不能想,更不要讲输变电线路基站的维护保养,这些东西都涉及到化工,冶金,机械制造,这个帐我都不算了。那样一来,世界工业产品供需链条就废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会很快回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左右的标准,真是古色古香。
然后么,王磊叹了口气,说然后,就是食物与人口的问题。王磊眼中的凌厉慢慢褪去,换上了悲悯的光彩。王磊严肃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共济石匠,说石匠先生,你们应该很明白这个地球上的人口,在过去数十万年间,递增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遇到战争,饥荒,瘟疫,自然灾害,肯定还要减少一些。在这个古老的人口逻辑上,公元1000年的时候,地球总人口大概也就2亿8千万到3亿,人类在1850年以前,人口数量从来也不曾超过10亿这个数字。在已知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候,人类人口总是都维持在5亿左右。但是当石化燃料一出现,大规模登上人类文明建设的舞台,人类人口基数开始暴增,在过去短短150来年间从不到10亿增长到快要接近70亿。在这个星球已知的历史上,还从未有任何一种物种会在如此短暂的时期中高速暴增数倍,在暴增的同时,又高速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基础。唯一的暴增理由,就是人类从石化燃料中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繁殖便利。这就是我一开始要说的,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泡沫,不是房丽美和房地美,不是什么金融衍生产品。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泡沫,是我们人类本身。而当我们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巨大便利,也就是石化燃料,一朝消失,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类数量会继续维持这个高位增长和庞大基数。王磊说,那将是人类已知历史上最大的大屠杀,这个大屠杀叫做文明崩溃,叫做自我毁灭,在一段相当漫长而痛苦的混乱失序和斗争之后,人类的基数,大约会回到5亿。
王磊深深地望着眼前这个共济石匠,说石匠先生,那美利坚地方乔治亚州的巨石阵,不也就是你等高人在70年代末时候叫人打造出来,对不对。四角大石板,80年落成,上面写满8种语言,明明白白告诉世人,世界人口要维持在5亿。好多事情早晚要到来,你们共济石匠早就晓得,对不对?70年代,世界精英意识到了石油峰值,也就诞生了乔治亚州的巨石阵。世间没有那么多巧合。
王磊说,从我几个月前在电视上第一次讲到能源和气候问题开始,我敢肯定几乎所有注意到我言论的民众都会以为这些问题只是与第二产业有关,也就是所谓工业和制造业。但是恰恰相反,导致人类数量急剧下降的产业并不是第二产业,而是农业。人民还不曾意识到,石化燃料对我们人类食物供应的影响,无可比拟。植物,所有植物都能在土壤中吸收养分,如果植物不停地过量吸收养分,这片土壤就会变得贫瘠。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人类往往用堆积植物残留,动物尸体和排泄物等等方式来让土壤恢复养分。现代人认知丰富了以后,也发展出作物轮作的方式,来尽可能地保护土壤养分均衡,这也倒还算好事。但让人悲哀的是,所谓大地母亲,孕育我们的土地,现在和人类的关系已不再亲密。我们不再与土地感觉紧密相连,感觉唇齿相依。我们渐渐感受不到土地的功能,感觉不到土地的感觉。土壤的本性,耕种的节气节令,在青年一代中居然变成一种讳莫如深的奥秘。人们现在并不认为汗滴禾下土这种事情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我们饿了可以到酒楼,可以买快餐,可以打电话叫餐。一个人如果还有烹饪的自觉,他对食物的理解,也就是超级市场或者农贸市场货架上的各种琳琅满目,唯一不同的就是价格而已。我们渐渐失去了食物供应极度丰富化以后本该有的幸福和幸运感,也失去了对土壤,对水,对作物本身的认知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