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者:孙颙    更新时间:2014-06-27 16:32:40

拍卖师阿独,这绰号本来应该写成“拍卖师阿毒”。“阿毒”,上海话念全了,是“阿有介毒”,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怎么这样毒”。这话用在别处,谁也受不了。“毒”,自然与“狠毒”、“恶毒”之类的意思紧密相连;惟有用在阿独身上,仿佛不是坏话了,因为他是艺术品鉴赏专家,“毒”的含义,乃指他的眼光特别毒。真假好坏,一目了然而已。不过,写成文字,“阿毒”,毕竟不那么赏心悦目,所以,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写作“阿独”,他也就欣然接受。何况他天性好静,好独来独往,字面的意思也很贴切。

阿独的眼光“毒”,是有许多传闻可以说说的。单讲一件跨国的故事予以证明。那年,美国的某大博物馆,拿出一批中国古代的名画,声势浩大地搞了一个中国艺术专场展览。为了扩大影响,特为邀请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艺术鉴赏名家去捧场,一应差旅费自然是老美支付。阿独作为上海的名家,也在被邀之列。旅途上的种种杂事不必细述。单讲那天预展,让受邀请的远道而来的专家们先饱眼福。这批古画中,特别抢眼的是一幅山水巨作。此画在前人的笔记中曾有详细介绍,连画面的布局和细部的笔触也娓娓道来。可惜,原作早就在人间消失了踪影,据说是毁于清末民初的战火。今天,消失的名画突然在大洋彼岸冒出水面,让所有的参观者惊叹不已。那巨作保存良好,艺术水准极高,构思大气,笔触豪放又不失精细。站到如此的杰作面前,观者的心顿时被美的力量彻底征服,对古代艺术家创造力的赞叹,高山仰止的感受,令人目光流连,舍不得从画面上挪开。据说,藏品乃博物馆花了大钱从私人手中购得。那画的来历也很清楚,是火烧圆明园的年代,从清的宫廷中流出。至于是哪位洋人军官干的勾当,出售画的人坚决不肯讲,是为死者讳的意思,毕竟在战火中掠夺他国艺术品,不是光彩之举。

瘦长的阿独,细细端详着展览的宝贝,活像一根笔直的竹子,竖立在那幅巨作前面。他仅仅站立了两分钟,很短暂的时刻,站在他身旁正欣赏得入神的诸位名家,就清晰地听到他嘴里蹦出一个词:“假货!”那一刻,展厅里安静得鸦雀无声,来自中华的客人们正沉醉于古人美妙的艺术境界之中,被他这一简洁的吆喝吓了一跳,受惊的诸位,不由得面面相嘘。

那天晚上,当地的一位华人富商请名家们吃饭。席间,说到博物馆的古画,就有人纳闷地询问阿独:“你确定那幅大画是赝品?”

阿独正在对付盆里的大明虾,头也不抬地回答,还是两个字:“假货”。

阿独身边的一位朋友接口劝道:“人家出钱请我们来,没大把握,就随他去,免得扫兴!”

阿独依旧不抬头,生硬地回复道:“假的!”

请吃饭的华人富商和北京的名家们熟悉,至于阿独,是第一次见面,并不知他的底细,未免揶揄道:“你的眼光比机器毒啊。美国人相信高科技,那批画,听说全用碳十四测过,肯定是真的。”

阿独听出对方挖苦的意思,也不管“吃人的嘴短”的老话,抬起头看富商一眼,冒失地顶回去,“碳十四啊,你相信那玩意?好啊,你要什么年代的画?我这几天就给你做一幅出来!你准备好用美金买啊!”

要这样斗下去,饭局肯定被搅得不欢而散。好在,席上有一位八十来岁的前辈艺术家,是大家尊敬的长者,他发话了,缓缓说道:“艺术鉴赏,没有绝对之理,真假高下,各有一说。不必强求他人意见一律吧。”阿独瞧瞧他,出于对长者的敬重,咽下口水,不再言语,这才缓和了气氛。

后来,有人告诉那富商,阿独是有真本事的行家,他确实能让做出的假画通得过先进的仪器的检验。说穿了,亦不希奇。仪器认的是呆理。只检查那纸张和墨的年代。若去市场中淘古代的纸和墨,再请高明的画师动笔,做出来的古画,仪器当然不辨真假啦。这类闻所未闻的道道,听得那富商瞠目结舌,庆幸自己没有真的与阿独打赌。买回仿制假货,输钱事小,出洋相就太丢面子。从那以后,阿独的“毒”名就传到了海外。

那幅古代的山水巨作,阿独仅仅看了两分钟,为什么就敢一口咬定为“假货”?阿独始终不肯把缘由讲清楚。到底是讲不清的瞎蒙,还是不想暴露看家本事?各有各的猜测。几年以后,美国警方破获了一个专门从事艺术品走私和假冒的黑^帮,经他们供认,卖给博物馆的古画,有真有假,至于那幅被称为失踪多年的中国山水巨作,千真万确是假古董,乃黑`道文化商人仔细研究古书记载,然后请高手精心制作的。这样一来,阿独的眼光之“毒”,就没了疑问。不过,那画作假的本领甚高,把那天在场的一些鉴赏名家也骗过了,如何被阿独一眼看穿,还是个难猜的谜。高手的本事,越是深藏不露,越让人惧怕与敬仰。恐怕阿独也是在玩这一套,使自己因为神秘而身价倍增。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