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文治定国安邦

作者:周锡山    更新时间:2014-06-04 15:02:35

《史记·陆贾列传》记载,儒生陆贾曾批评刘邦不喜欢《诗》《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劝告刘邦说,靠武力(坐马上)得天下后,不能再用武力治理天下,必须文武兼用。此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即懂得治理国家必须宽严相兼),意思不完全相同,指得天下后必须“行仁义”,“施教化”,才能治好天下。刘邦听从陆贾的批评和劝说,果然天下大治。其他流民皇帝也多懂得和重视文治。


十六国时期成汉李雄和后赵石勒的政绩

《晋书·李雄载记》说:“雄性宽厚,简刑约法,甚有名称。氐(族)苻成、隗(wěi)文既降复叛,手伤雄母,及其来也,咸释其罪,厚加待纳。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华阳国志·李雄志》更称:“雄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事少役稀,百姓富实,乃至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一派清明景象。

后赵石勒在称赵王后,“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子孤帛各有差,孤老鳏寡谷人三石”。“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减轻赋税。这在战乱颦仍、生产萧条的十六国时期,很不容易。

李雄于304—334年在位,蜀地在他领导的30余年中,安定清明;石勒于319—333年在位,也有15年时间。后赵西起关陇,东接辽西,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北方主要地区的相对统一安定的局面,也是难能可贵的。


南朝宋武帝刘裕父子创建的元嘉之治

南北朝时期,南朝继东晋后期的混乱之后,转乱为安。刘裕又“蠲(通“捐”,除去,减免)租布二年”免去苛捐杂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将战时征发的奴隶,一律放还。于永初三年(422)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改革了东晋制定的苛刻刑法。东晋末年,置官滥乱,刘裕规定“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精简官吏,减轻了财政和人民的负担。在他打下的基础上,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继续推行善政,重视文教,终于迎来了南北朝第一个承平之世——元嘉之治。

对于刘裕平定和治理江南的政迹,历来得到很高的评价。司马光盛赞:“晋室渡江以来,祸乱相经,至于元兴桓氏篡位,宋高祖首唱大义,奋臂一呼,凶党瓦解,遂袅灵宝之首,奉迎乘舆,再造晋室,厥功已不细矣。”(《进经稽古录》卷十四)对他安定东晋及北伐给予很高评价。这是刘裕安定江南的第一阶段。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对刘裕及其所建立的宋朝评价则更高:

(刘裕)后来积累战功,打下帝业基础,和晋元帝(指东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睿)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况完全不同。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汉族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①

宋武帝刘裕死后二年,其第三子刘义隆(407—453)即宋文帝即位,在位时间长达30年,即元嘉元年至三十年(424—453)。他继承乃父的政策,加强集权,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呈现从来未曾有的繁荣气象。此时南朝宋和北朝魏这两个全盛的国家,保持南北对峙,和平相处。

刘裕称帝仅两年即重病而亡,他半生征战,江南的繁荣发展至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时期才全面呈现。由于刘裕开创的良好局面,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超过了北方。


残暴杀人却又懂得文治的后梁太祖朱温

流民皇帝取得天下或建立国家不易,即使割据一方,也费九牛二虎之力,故而多以仁义为号召,并身体力行之。其中也有少数凶横的如朱温和刘知远等,性喜杀戮,名声很坏。

后梁太祖朱温残暴的杀人故事,史书记载具体情节的有三则:

唐昭宗乾宁元年(895)十一月,他率军击败朱显攻袭曹州的诸将,至鉅野南,追及败军,杀戮将尽,生擒带队将官和三千余残兵。“是日申时(下午3—5时),狂风暴起,沙尘沸湧,帝曰:‘此乃杀人未足耳。’遂下令尽杀所获囚俘,风亦止焉。”(《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第一》)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十一月,他因深悔淮南之行,燥烦尤甚,行军途中“尝与僚佐及游客坐于大柳树下,全忠独言曰:‘此树宜为车毂(gŭ,车轮中心的圆木)。’众莫应。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须用夹毂,柳木岂可为之!’顾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数十人捽(zuó,揪)言为车毂者,悉扑杀之。”(《旧五代史考异》转引《师友杂志》,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第二》、《资治通鉴》卷二六五系于六月)

同年六月,他残杀唐朝著名大臣30余人,又听从李振建议:“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他笑着照办。(同上《李振传》)

但朱温在夺权称帝前后,“在藩及践祚,励精求理”。(《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第六》)又曾于称帝时的开元元年(907)九月,“西京大内放出两宫内人及前朝宫人,任其所适。”(同上第三)有释放宫女的善政。更“求理尤切”而广泛“搜访贤良”,寻求人才,帮助治国。(同上第三)

所以残暴荒淫的朱温,也懂得以文治稳定大局,巩固江山的道理和重要性。


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父子的善政

周太祖郭威即帝位后,随之颁发赦令,减轻刑罚;又限制宫廷华饰,宫闱器用都务从朴素;停止献贡奇禽异兽和珍巧纤华物品。在革除前朝弊政、减轻赋税和刑罚的同时,又废除官府营田制度,将田地、房庐、耕牛、农具,无偿分赐给佃户。有人建议卖给佃户,“当得三十万缗,亦可资国用”。他说:“苟利于民,与资国何异。”(《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第三》)因此“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同上第四)

周世宗柴荣的治绩更为杰出,他在镇守澶州时,即“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广其街肆,增其廨宇(官吏办公之处),吏民赖之。”(《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第一》)即帝位后,采取正确措施,促使逃户回归,开垦废弃庄田;治理水利,开通水运,疏浚多条重要河流。他计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五代史补》)“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又“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岂小哉!”(《新五代史·周本纪论赞》)却仅称帝六年即病逝,年仅39即赍志以殁,古今史家惜之。


江南诸君的仁政

吴国国君杨行密,初定淮南即“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旧五代史·杨行密传》)“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资治通鉴》卷二五九)他也仅享国四年即病故,未及有更大的善政实施。

吴越国君钱鏐在位25年,重视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又建筑海塘,防止海潮,两浙民间称誉他是“海龙王”。更兼“迨于晚岁,留心理道(治理国家之原则和规律),数十年间,时甚归美”。(《旧五代史·钱鏐传》)

南唐国君李昪早年在治理昇州时即“有善政”,“府库充实,城壁修整”。其养父徐温让他执政,“乃宽刑法、推恩信”,极得吴地民众的好评。李昪自918年执政,937年起当皇帝八年,至943年去世,前后共25年,两次下令免租税,尽力安抚流离贫民,助其定居耕织,劝课桑农,呈现“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内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钓矶立谈》)的兴旺之象。在管理税收方面,“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税,民间称其平允。自是江、淮调兵兴役及他赋敛,皆以税钱为率”。(《资治通鉴》卷二八二)既“勤于听政,以夜继昼”,(同上)又管理严明得当,“兴立除害,变更旧法甚多”。(同上卷二八三)

以上几位流民皇帝都自觉地以文治巩固政权和发展生产,保国利民,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宋太祖赵匡胤在文治方面的有限努力

宋太祖赵匡胤和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一样,是开创一个年代长、影响大的朝代的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虽是靠政变篡权而立国的皇帝,但他也为统一全国作出很大的贡献。此后,他兴修水利,整治以汴梁为中心的运河;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对种地种树能手给予优惠政策;对发生灾害的地区减免赋税。但赵匡胤当皇帝的17年(960—976)间,战事不断:吞荆、湘,取后蜀,灭南汉,平南唐,至死尚未结束统一国家的战争。更兼与强大的辽国激战,四处用兵,战事频繁,所以他既不能专心于文治,更因战争的沉重负担,和纵容高级将领的生活享受,以高官厚禄换取他们的兵权,只能加重人民的赋税。

文治,意谓以文教施政,也即以文教礼乐治民。文教,即礼乐法度之类,是用来化民成俗的,也称文章教化。而德治也指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理”(《论语·为政》),宽猛相济,仁义利民,“养民也惠”(同上《公治长》),使民富,使施之以教化。因此文治与德治的意义相同。《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以菑(“灾”的异体字)。”作为封建时代最高的榜样,周朝初期的文治武功都是值得赞美的,所以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yì)》)宋·范仲淹在给西夏国王李元昊即赵元昊的信件《答赵元昊书》中指出:“小国无文治而有武功,祸莫大焉。”范仲淹在仁宗赵祯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延州,有效防止了西夏的入侵。西夏人称誉他:“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甲兵十万。”范仲淹此信之言,是针对西夏的。实际上,大国无文治而有武功,更是祸莫大焉。只有文教兴国,既讲仁义,又有法度,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流民皇帝大多重视并推行文治,这既是他们成功的最终保证,又使他们在当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能青史留名。

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3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