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叙早年的人生宗旨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作为一介书生,他原认为将如此度过一生。但英雄识英雄,刘备硬是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刘备和诸葛亮都成为乱世出英雄的典型人物之一。
西汉名将李广,汉文帝为他感到痛惜:“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广列传》)意谓李广如逢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之时,即可成为一个英雄人物,而身逢太平时势,则英雄无勇武之地,只能被埋没了。
唐末是乱世,有几个普通将领商量说:“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他们准备辅佐李克用举事,创一番事业。(《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此是乱世将领的共同心声。这还只是二、三等英雄的语言。
乱世中最早冒出的英雄是陈胜和吴广、刘邦和项羽。在秦朝大乱之前的年代,他们就都有了当英雄而且是头等、特等英雄的志向。《史记·陈渉世家》记载:
陈渉(陈胜)少时,尝与人傭耕,辍耕于垄上曰:“苟富贵,无相忘。”傭者笑而应曰:“若为傭耕,何富贵也!”陈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渉(胜)在早年不安心于种地过平庸的贫苦生活,此时就胸有大志,或者说有大的野心,希望出人头地,向往轰轰烈烈的生活,希图发迹、享受富贵。
陈渉(胜)在起事时,又动员大家说:“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首次叫喊出要求平等的口号。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藉俱观。藉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藉。
《高祖本纪》记载: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叹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在家乡看秦始皇南巡,对叔父项梁说:“他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其口气要比底层出身的为人傭耕、只求富贵,当个王侯将相就满足的陈胜和常去咸阳服徭役的刘邦所说的“哎呀,大丈夫应当像他这样”大得多。他们后来遭逢秦末大乱,果然脱颖而出,两虎相争,结果刘邦胜出。
《水浒传》中的英雄宋江,酒醉后在浔阳楼的白粉壁上写反诗,吐露真言。他先填《西江月》,其上半阙自叙心情: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又写后半阙说: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他后来果然参加了造反队伍,但此时还不是乱世,还出不了改朝换代的英雄。贪官一定要反,当今皇帝还反不成,他便“识时务者为俊杰”,接受招安,同御外敌辽国。同时之方腊,志大才疏,造反不久,即被剿灭。不仅小说中如此,《宋史》记载的基本史实也是大致如此,宋江受了招安(但并未与辽国作战和攻打方腊),方腊被官军剿灭。
时势造英雄。如果不是乱世或衰世,出不了英雄。反过来,英雄造时势。流民皇帝的最著名者,刘邦和朱元璋等,从乱世中冒出,以他们杰出才华战胜对手,平定天下,赢得天下大治。而黄巢、李自成和洪秀全等人,因为他们自身条件不够,智谋、品质和器量都不足以战胜对手,没有能力夺得天下,更遑论造成天下大治的时势,只能添乱而已,最后只能兵败身死。本书下面还要对此详作分析,此不赘述。与他们相比,众多流民皇帝都是能造时势的英雄,值得作不同程度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