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中的流民皇帝,都出身底层。他们在封建社会中原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角色,自刘邦到朱元璋都是如此。
汉高祖刘邦,其父不知名,其母连姓都不知,可知是毫无地位的底层小民。他本人字“季”,意思是“老三”(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名“伯”和“仲”,即老大、老二,只是排行而已,也不是正式的姓名),也即称为“刘三”或“刘阿三”,实际上等于没有名字。《史记·索引》引项岱:“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他在当汉王后,才取名邦,也即正式有了名字。他壮年时当泗水亭长,“亭”指“停留行旅宿食之馆”(颜师古注《汉书》语),是职务最低的伺候来往公务人员的小吏。也有学者说,亭长相当于后世的乡、保长,此说可供参考。
成汉国君李雄,字仲儁,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后迁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其祖父李慕为东羌猎将,其父李特随流民入蜀,为流民领袖。李雄继父李特和叔父李流之后,为流民领袖。他是巴氐族人。对于中原政权和豪门来说,李雄作为巴氐族的流民之子,毫无社会地位。
后赵国君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其祖父是“匈奴别部羌渠之胄”(胄,贵族的后裔)。其祖父和父亲只是“部落小率”(小头领)。石勒本人陷入赤贫,先随乡人到洛阳做“行贩”,后为人耕地,为佃客,曾被人卖与茌(chí)平(今属山东)人师懽为奴。
南朝宋高祖即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虽自称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其家世也早已败落。他的父亲刘翘因避难,自彭城(今江苏徐州)祖居地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出生时,母亲大约难产,所以“生而母死”。他的父亲因家贫,无力抚养,竟要将他丢弃。幸亏他的伯母出手救他,将自己还未满月的二儿怀敬断奶,喂养寄奴。寄奴长大后,耕地、砍柴、捕鱼、卖鞋,为了谋生,什么都干。寄奴因家贫而识字不多,又喜赌博,所以被人瞧不起。曾欠京口富户刁逵赌债三万钱,长期还不出,被刁逵缚在马椿上关押,幸得东晋开国名臣王导之孙王谧暗中代他还钱,才得开释。刘裕虽被人鄙视,他对继母的孝敬很有名声,而且性格雄杰大度,不拘小节,不讲究循规蹈矩,勇健有大志,对自己的勇力和前程颇为自负。
以上见于《宋书》和《南史》的本纪,《魏书·岛夷刘裕传》则看不起他的出身低微:“岛夷刘裕,晋陵丹徒人也。其先不知所出,自云本彭城人。或云本姓项,改为刘氏,然亦莫可寻也。故与其丛亭、安上诸刘了无宗次。裕家本寒微,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刺,仅识文字。”“岛夷”是北朝统治者对南朝人的轻侮称呼。所以出身低贱者,即使当了皇帝,要获得尊重,也并非易事。
后梁太祖朱温,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家世为儒”,祖父朱信、父亲朱诚,“皆以教授为业”(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即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但他幼年丧父,他母亲王氏带着三个儿子,佣食于萧县刘崇家。三个兄弟中,朱温最小,所以又称“朱三”。长达后,朱温与其二兄朱存“勇有力,而温尤凶悍”。(《新五代史》卷一《梁本纪第一·太祖上》)朱温“不事生产,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刘)崇以其慵惰,每加谴杖”(《旧五代史》卷一《梁书一·太祖纪第一》)。
朱温与朱存于唐僖宗李儇(xuān)乾符四年(877)辞离刘崇家,加入黄巢军,“以力战屡捷,得补为队长”。(同上)后受命攻占同州(今陕西大荔),任同州防御使,成为黄巢军的重要将领,再投降唐朝,成为唐军的大将。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是沙陀部人后裔,也非汉族人。祖先的具体情况已一概不知,可见是平民,没有社会地位。刘知远是个闲汉,据说曾为人务农。后晋时从军,渐升迁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偏将。
后周太祖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三岁时,徙家太原。其父郭简,后晋时为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杀郭简。郭威未到龆龀(tiáo chèn,换齿的年龄,指年幼),母亲又死。他靠姨母韩氏抚养成人。姨母姓常,因此《旧五代史·周书·太祖本纪》说:“或云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姓焉。”幼、少年时,生活困苦,所以《新五代史》卷七十《刘旻(mín)世家》说:“周太祖少贱,黥(qíng,用刀刺刻,再涂上墨)其颈上为飞雀,世谓之郭雀儿。”年十八,应募为李继韬的军卒。他自军卒出身,后补为军吏,逐渐升迁。
后周世宗柴荣,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其父柴守礼,是郭威的内兄。未成年即依附郭威,当时郭威“家道沦落”,“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赀用获济”,使困顿的郭家经济得到改善。此时还曾与一个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郭威收他为义子,郭威在后汉任枢密副使时,任柴荣为左监门卫将军(《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五·世宗纪第一》)。
与前述诸人相比,前蜀国君王建的出身更差。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旧五代史》作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可见连他的出生地也有疑问。《新五代史·王建世家》说他:“隆眉广颡(sǎng,额),状貌佳然。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唐末投军,成为忠武军的士卒,不久升为对将。以后逐渐发迹。
吴国吴王杨行密,初名行愍,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少孤贫”,“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日行三百里”。“唐乾符中,江、淮群盗起,行密以为盗见获,刺史郑棨(qĭ)奇其状貌,释缚纵之。后应募为州兵,戌朔方,迁队长。”后起兵为乱,占据庐州。他的出身与王建相似,均曾为盗贼。(《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吴越王钱鏐(liú),字具美,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旧五代史》说他“少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卷一百三十三)《新五代史》则说他“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卷六十七)他也是盗贼出身。
南唐烈祖(前主)李昪(biàn),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昪少孤,流寓濠、泗间。”他八岁即成孤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江苏泗县东南)一带流浪。“杨行密攻濠州,奇其状貌,养以为子。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名知浩。”(《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他便成为吴国大丞相徐温的养子。像柴荣一样,他成为名将高官的养子,从而发迹。
刘旻(mín),初名崇,太原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从弟(堂弟,《新五代史》则说他是刘知远的母弟)。少无赖,嗜酒好博(赌),曾黥(额上刺字,再涂上墨)为卒,隶属河东军。后随刘知远而发迹。
马隐,字霜图,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少为木工。在蔡州(今河南汝南)时,应募从军,后成为秦宗权手下孙儒的俾将。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其父赵弘殷先后在后梁、后唐、后汉、后周时为将,于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三年(956)七月病死。赵匡胤是赵弘殷的长子,于后唐明宗李亶(dǎn)天成二年(927)生于京城洛阳,其父死时,他年已三十。他的父亲虽是将军,他本人在青少年时代仅是游民、流民身份。后汉高祖刘暠乾佑元年(948),他22岁时‘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jìn,赠给人的路费或礼物,此处作为动词,意为赠送他路费)汝,北行则有遇矣。”(《宋史·太祖本纪》)得到这位老僧的指点和赠与的丰厚路费,赵匡胤北上,适逢枢密使郭威讨伐李守真,他应募居帐下,开始从军生涯。三年后,即后周广顺元年(951),郭威成为后周太祖皇帝,他被封为禁军近卫班直,任东西班行首。
流民皇帝中绝大部分出身最底层,为农民、奴隶、盗贼。有的虽先世显赫,但至父祖辈早已败落,成为寒微之家。他们被高门、豪门和世家大族看不起。但是“英雄不怕出身低”。自从秦末陈胜揭竿而起时,大声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渉世家》)之后,天下大势已变,诚如清代赵翼指出的:“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至秦代,“惟其威虐毒痡(pū,过度疲劳),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于是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陈胜以草民为王,刘邦以布衣称帝,成为后世千古英雄的榜样。
除流民皇帝外,其他出身低微的还有游民,如刘邦的后裔刘备,是东汉的远支皇族,自称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已穷得靠贩鞋织席谋生,虽是皇族,实已沦为小贩。他日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为与魏、吴鼎立的蜀汉皇帝。
尽管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既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刘备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即使真是汉朝宗室,也跌落为寒族了。”①他的祖先毕竟“阔”过,他是刘邦之后。另如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祖上虽当官,他仅是小吏出身。西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父亲是将军,祖父则是流民。
古代小说戏曲多描写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所以常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实际上真英雄决不受儿女情事之累,他们胸怀大志。尽管在寒微时,人们对他们并不理解,陈胜恭耕垄上时叹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举义时鼓励大家说:“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渉世家》)刘邦、项羽的志向,比陈胜更高,本书上节也已介绍。
只有志向,志大才疏也不行。流民皇帝大多才气过人,智勇双全,故而艺高胆大。其智慧过人之处,不仅体现在善于审时度势,而且善于借用他人之智力,尤其是取得一批知识分子的指导和帮助,更体现在不仅用武略夺取、巩固政权而取得天下,也懂得用文化治理国家和天下。总之,流民皇帝崛起于低微,也是极不容易的,成功者实在是寥若晨星。
以上列举的流民皇帝,出身于盗贼的有三人:王建、杨行密和钱鏐;贫穷而为人养子的有二人:郭威和李昇;奴隶出身的一人:石勒。其余的则为农工、小贩、军卒等,都是封建社会中底层人物,只有刘邦做过亭长这样的小吏。
但是他们卓具才华和胆略,胸有大志,又在早年艰苦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磨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少中外教育家都认为,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是人才成长的难得的财富。而孟子更认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出身低贱,并不能妨碍有大志有才华的人办成大事业。
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第26、27页,合肥:黄山书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