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国人活得很艰难。艰难在哪里?主要是内忧外患。五千年外患不断,至20世纪还遭到日本的全面入侵。关于外患问题,笔者已有《汉匈四千年之战》略述己见。后果更严重的是,中国五千年内乱不断,流民皇帝就是内乱的重要产物。皇帝消灭了,内乱、内战依旧不断。我们摆脱内乱,过着改革开放的太平日子,也不过20余年。我们希望中国能永久安定下去。为总结历史的经验和底层百姓在乱世中崛起的史实,本书对历史上连绵不断的内乱中产生的流民皇帝,作一归类的梳理和阐发。
1、内乱、流民、盗贼和流民皇帝
中国内乱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残酷剥削,使大量的农民转变为流民,又使大量游民加入到流民的队伍中,逼使流民沦为盗贼或揭竿起义,造成社会的激烈动荡。
内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权分裂,或统治阶级中有人叛乱,引起内战。另一种是流民沦为盗贼,此为小规模叛乱;或者是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造成较大或特大规模并长时间的内乱。秦代以前的内乱,多属前者;秦代开始的历朝内乱,多属后者,所以自汉代起,改朝换代和割据政权的皇帝中,有不少人属流民出身,或利用流民的力量夺取政权。
流民原本是农民,他们一旦离开家乡土地,成为流浪者,无法生存,不少人就沦为盗贼,有时甚至人数众多,危害极大。唐代李渉《赠盗诗》说:
暮雨潇潇江边村,绿林豪客旧知闻。
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末句尽管带有诗歌常见的夸张笔调,但也可见他们的人数之多和危害之大。
游民和农民在生存危机发展到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会爆发大规模的造反运动。20世纪的主流历史学家称之为“农民起义”或“农民革命”,而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和史学家则仍称之为“盗贼”,但是古代进步文学家也指斥贪官和官军为“盗贼”。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三绝句》之三说:
殿前兵马虽骁勇,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正如金圣叹指出的:此诗即写皇帝身边的“‘殿前兵马’之即盗贼也!”“写殿前兵马即是盗贼,‘杀人’,‘人’字妙,并不杀贼,可知。第二绝,言普天下之人,酷受淫杀之毒,我只谓都受群盗之毒,第三绝,始出正题,言近则闻殿前兵马乃复淫杀不减,竟不知第二绝是受群盗毒,是受官军毒?谁坐殿上,谁立殿下?试细细思之。”(周锡山编校《金圣叹全集》1985年版第四册第704页、2009年增订版第五册《杜诗解》第190页)这是骂唐肃宗和他的官兵是盗魁和盗贼。金圣叹在评批《水浒传》第十八回时,又指出何涛到阮氏三兄弟所居住的石碣村围剿智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时,他与所带的官兵都是“贼”。阮小五自称“老爷”,却骂官兵和何涛说:“你这等虐害百姓的贼!”金圣叹批道:“官是贼,贼是老爷。然则官也,贼也;贼也,老爷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拙编《金圣叹全集》初版第一册第283、286、287—288页、2009年增订版第一册《水浒传》第263、265、267-8页)这分明是借题发挥,大骂明朝的贪官和官兵。官兵往往就是招募来的流民,一般良民是不会去当兵的,所以当时社会上都认为:“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金圣叹之前,明初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朱元璋的首席谋士刘基《咏梁山泊分赃台》诗云:
突兀高台累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
饮泉清节今寥落,何但梁山独擅名?
乃骂元代的贪官众多,都是盗贼。李贽介绍此诗,又引《汉书》“吏皆虎而冠”、《史记》“此皆劫盗而不操戈矛者”(李贽《续焚书》第212页,中华书局1975)。说明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也都认为不法之官吏实质就是害人盗贼和吃人之虎。
那么,皇帝、官兵和流民、造反者,究竟谁是盗贼?千古名言回答得好:“成者王侯败者贼。”“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流民皇帝是成功者,如不成功,则作为盗贼而被诛杀,如黄巢、李自成和洪秀全及其部属便是。这是历史的真理,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势利语言。
2、流民、游民和流民皇帝
何谓“流民”?
上海《汉语大词典》释为:“流亡外地的人。”
台湾《中文大辞典》释为:“谓穷困转徙于外之人民也,犹言流人也。”穷,指贫困;困,指困顿,既可能因贫穷而困顿,也可能虽然不穷,但因某种原因而陷入困境,因而离乡背井,流落他乡。这个解释显比《汉语大词典》为详明。
流民又称流人(见《中文大辞典》)、游人(见《汉语大词典》),清代以前又与“游民”一词混用。《中文大辞典》释“游民”:“游荡无业之民也。”《汉语大词典》则有两义:①古代指无田可耕、流离失所的人。②今指没有正当职业的人。这个解释显比 《中文大辞典》详明。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则认为:“游民主要指一切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按指宗法秩序)的人们”,“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迫于生计,他们以出卖劳动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手段牟取财物的。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有过冒险生涯或者非常艰辛的经历”。流民与游民不同,“流民是指成为‘流’状态的而离开其故土的人们。他们有可能没有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秩序 。因为波及甚大的天灾人祸都会导致大批的农民脱离自己的土地,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万甚至数十万,在有领导能力的‘渠魁’、‘渠帅’的带领下就食于富庶地区。这过程中的许多人是整个家族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1]
从以上论述来并结合辞典的解释,可见流民和游民仍有基本的共同之处,简言之,流浪在外地的游民,人们一般也看作是流民。在古代流民、游民两名,常无甚区别。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指出:“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公私文书都注意把流民与游民区别开来。”将游民定性为“游手无赖之徒”。[2]而在古代,游民与流民有时确实难以区分,但流民为流浪、流亡在外地的人,游民则大量生活在本乡本土,这便是两者的基本区别。
而在人品上,则不能一概而论。流民与游民中皆有老实本分的、品质高尚的,是正人君子,也有行经恶劣的,属于流氓痞子。流氓与痞子也并非都是行为不正、流里流气的,也有貌似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犹如现代社会中的不少**的老大、流氓组织的头子或骨干人物,乃至一些贩毒罪犯和高级窃贼,往往打扮得衣冠楚楚,有的言语行动显得文雅端庄,有很大的欺骗性。所以市井格言也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反之亦然。有的人表面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或者有的事情处理的似乎不地道,但在关键时刻或在重要事情上,他却表现卓特。更且人是有变化的,性格是会发展的,有的人早期表现不佳,后经规劝或历练,已逐渐归正。因此,我们观察流民皇帝也因如此,对他们要做具体分析,要透过表面现象观察其实质。
乱世、衰世和饥荒时代的大量流民,其中确有不少游手好闲、流氓习气严重的痞子,更多的则是流离失所之后虽然勤劳本分却找不到出卖劳动力机会的良民。这些人四处流荡,在无法生存时,便要铤而走险,偷窃抢劫,或者造反作乱,危害社会,破坏力很大。但这个历史责任或者说罪责,主要是属于统治者的,是统治阶级的无德无能,造成流民群体并形成破坏力。杰出的流民皇帝开国之后能将流民转化为农民,给他们创造安心从事生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消解他们的破坏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2]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第17—18页、第15页,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各种皇帝和流民皇帝
中国的皇帝制度,始于秦朝,终于清朝。自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六国时赢政始称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到末代皇帝——清朝宣统皇帝溥仪于1912年逊位,共历时2133年。有学者统计,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有帝王名号的(包括在地方称帝的)达280余人。他们可分为六大类:创业之主、守成之主、鼎革之主、亡国之主、昏庸之主、儿皇帝和太上皇。其中创业之主即开国皇帝凡56人。
开国皇帝大多数出身于社会上层,但也有一批开国皇帝崛起于社会底层,他们都属低贱的流民阶层。流民皇帝共有17人。其中有个别人的情况比较特殊。如西晋十六国时期建立大成国的李雄,其父李特和叔父是蜀地流民起义的领袖,他本人是流民领袖的子侄,自己也是流民领袖,但作为流民领袖的其父李特,本是巴氐族的豪强,李雄实应为豪强之子,其本人身份并非一般的流民。
还有占领京城、立国称帝的唐末黄巢和明末李自成,新、旧《唐书》和《明史》对他们的帝位不予承认,并贬低他们为流寇。黄巢占领长安并称帝,前后有三年之久。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后又占领北京42天,离京前夕称帝,次年败亡。他们虽未当成被封建史家承认的皇帝,但影响巨大,本书将这两人看作是特殊的流民皇帝。太平天国洪秀全称为“天王”,不称皇帝,他其实也是一个特殊的流民皇帝。所以本书对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不承认是“皇帝”的李自成和洪秀全各另列一节别作表述,黄巢则在《或即或离——流民皇帝与知识分子》一节中专作评论。
流民皇帝中最早的一位是汉高祖刘邦,最后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余的都产生于西晋十六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三个历史时期。
4、中国历史上的17个流民皇帝名单
按时代先后,中国历史上的17个流民皇帝是:
西汉——
汉高祖刘邦(前256或247—前195),前201—前195年在位;
西晋十六国——
成汉(大成)国皇帝李雄(274—334),304—334年在位;
后赵国皇帝石勒(274—333),319—333年在位;
南北朝——
宋武帝刘裕(356—422),420—422年在位;
陈武帝陈霸先(503—559), 557—559年在位;
五代十国——
后梁太祖朱温(852—912),907—912年在位;
后汉高祖刘知远(895—948),947—948年在位;
后周太祖郭威(904—954),951—954年在位;
后周世宗柴荣(921—959),954—959年在位;
前蜀国皇帝王建(847—918),903—918年在位;
吴国吴王杨行密(852—905),902—905年在位;
吴越国王钱鏐(852—932), 907—932年在位;
南唐国王李昇(888—943),937—943年在位;
荆南国王高季兴(858—928),924—928年在位;
北汉国君刘旻(895—954),951—954年在位;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960—976年在位;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1398年在位。
另有西晋十六国时代北燕国君冯跋(?-430,409-430年在位),父亲是将军,但他的祖父是流民,也可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