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朋友来,谈起儿子的教育问题,颇为烦恼。他儿子不是不出色,而是太出色。在市重点中学读书,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担任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老师对他各方面的表现赞不绝口。但是,他在同学中的人缘却不大好,这次班干部改选,竟把他选了下来,叫班主任大为吃惊。班主任特地上门来对他表示安慰,说,你儿子真的没什么错。若硬要说有什么错,就是人太正,不太注意工作方法,但这是不能苛求孩子的。希望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他的积极性,不要责备他。
那位朋友说,我很理解老师的意思。儿子的不足之处我一目了然,因为他脾气像我,不通世故,做人太方正,不圆滑。我为此吃过不少苦头,到现在棱角磨掉了不少,总算日子也好过了些。我要不要教他学得世故些呢?不教他吧,眼看他今后可能处处碰壁,不忍心;教他吧,老子教儿子学世故、学圆滑,往他纯洁的心灵上染黑,又不忍心,真是左右为难。
那位朋友的惶惑,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疑虑。我们成长在一个理想过热的时代,踏上社会后,虽然差不多都经历了一个幻灭的心路历程,但毕竟心还未死,内心深处还保留着些许对理想的美好憧憬。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觉得世故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人在世不可取的下策。要我们将此人生下策去授给后代,不啻是件痛苦的事。就像染上了烟瘾,有事需提神或无聊要排遣,必得燃上一支,让精神有个寄托;虽说也有“赛过活神仙”的快乐,但绝不想小辈步己后尘。我们对世故也作如是观,尽管世故的实际效用要比香烟大得多。但难道眼看子女在吃亏、碰壁方面步己后尘,而让我们用鼻青眼肿乃至头破血流换来的宝贵的前车之鉴白白浪费吗?
对这个问题我是想了又想,终于想通了。就算子女接受了我们身、言并重的世故教育,而且能学得很乖,以后一辈子时时、处处都不吃亏,什么好处也少不了他,活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但到一生算总账时,你会发现,他可吃了大亏了。何以见得?因为能活到这种水平,必定是个聪明人,但又必定是个庸人,皆为他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分散用到日常的那些蝇头小利上去了。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反过来说,皆有所为必有大不为。这不是反而消耗了他的聪明,耽误了他的前程了吗?从这一意义上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只要我们不把“人上人”狭窄理解为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而理解为品格高尚、意志坚强、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就可以了。那么,“苦”就自然包括碰壁、吃亏的痛苦在内,吃亏、碰壁是造就一个杰出人才的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尤其在世故传统深厚的中国。
既然我们的孩子可能具有成为杰出人才的潜质,那我们又何必对他们会吃亏这一点耿耿于怀呢?树大招风,难道我们要把松柏都修剪成低矮的冬青丛吗?乐于吃亏,何烦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