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在国内首次全景展示手术室的电影《医缘》已经由上影集团出品,影片以人性出发,从医生的角度,公众的立场,叙述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生死观,详情透视很多令常人觉得很神秘的手术室、外科、妇产科、麻醉科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医疗抢救故事。点线解析医患矛盾,因果推理医疗纠纷,温情化解医患分歧,声画演绎医患认识。作为一个医生,同时又是该影片的编剧,导演,此时此刻总想说一点在这段时间里深切感受,站在医生的角度体会导演的甘苦。
医学应该包含三大部分,那就是:医学专业,医学管理,医学文化。一个文化内涵黯淡的专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是没有时代特色的。那有关医学的电影显然在医学文化领域中必不可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它可以让人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更好地了解医学专业,更好地理解医务人员付出的艰辛和所承担的责任,真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影片《医缘》的真实生活来源是来自于切切实实的临床第一线,这不仅是我自己一年要给成百上千的病人上麻醉,还要参与各种各样惊险抢救外,而且还要耳闻目睹同仁们不顾风雨交加,不顾早出晚归,为病人承担惊心动魄的风险,承受难以言喻的困苦。我始终认为:把这一切真实告诉大家,让大家对医务人员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是相当必要的。况且,在众说纷纭的医疗改革中,我们医务人员以往更多的选择是沉默。其实,并没有从改革中受益,却容易被人误解,其重要原因是医务人员没什么很好的平台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因为这些原因,我就有了应用声与画来告诉大家的切实动力。
不过,等到影片正式开拍时,光靠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好多原本发生在手术室里习以为常的事一旦到了用艺术的画面来渲染就立刻遇到困惑。记得有一年冬天,一位从外院急诊转来的危重病人,他因为气管切开出血,需要立刻救治,可病人情绪烦躁,不时挣扎,全身情况极度虚弱。待医护人员好不容易让他安静下来,可他的生命体征却急转直下,不及时止血,患者随时可能面临死亡。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手术刻不容缓!病人立即被送入手术室。然而,已处于严重休克状态的病人,淡漠,烦躁,挣扎交替出现,让病情变得更为复杂,凶险。于是,医护人员先是利用支气管镜引导气管导管重新插入气管,就在这时候,病人不断呛咳,鲜血喷出,溅在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脸上,衣服上,可这时候哪还顾得上脏,更不会在意这鲜血潜在的危害。终于,气管导管被置入患者气管,手术抢救得以顺利开展,可是事后血液检测报告提示该病人HIV报告显示呈强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这故事既展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艰辛,也体现了医务人员恪守岗位的风险。鉴于类似的抢救还有许多,影片就开始展示这种场景。
等到机位架好了,灯光布置好了,全场进入拍摄状态了,可手术台上的演员却始终演不出病人情绪烦躁,不时挣扎,全身情况极度虚弱的状态,让所有在场工作人员感到焦急,这怎么办啊?如果勉勉强强让这条画面过,怎么能够真正展现医务人员抢救的惊险!如果不让这条片子过,那台上的演员实在找不到处于严重休克状态的病人,淡漠,烦躁,挣扎交替出现的感觉,连一旁参与拍摄的医务人员都一筹莫展。这如何是好?我也上去几次给这位演员讲戏,结果他演出来的戏依然不是下肢僵硬,就是上肢无力,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烦躁,挣扎的危重病人,结果导致旁边参与演戏的医务人员根本不知所措。眼看时间在流逝,参与演戏的其他演员一遍又一遍白白辛苦,再这样下去,这条片子是肯定不能再拍了。正当全场工作人员为之焦急时,我好像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上前给那位演员讲:“你待会再拍的时候就不要当是演戏,你就拼命下这张手术台就可以了。”然后,我对在旁参与演戏的医务人员说:“待会当他想拼命挣扎下手术台时,你们就拼命按住他,不然让他下这张手术台就行了。”果然,这招见效了,再次开机拍摄后,那位手术台上的“病人”要拼命挣扎下手术台,旁边医务人员一边安慰他,一边使劲按住他。结果,那条片子一遍就过。事后,在观看样片时,电影专业人士都评价这条片子画面冲击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