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救死扶伤场所,是一个值得托付生命安全的圣地;同时,它又是一个社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遇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病人前来诊治。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病人中,还会遇上一些特殊病人,他们或许是聋哑病人,或许是精神症状不稳定的患者。当他们因为肿瘤等疾患而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时,首先面临的往往是交流障碍导致病人配合困难,甚至让医务人员感到困惑,只有通过耐心解释,疏导和规劝,才能使病人情绪稳定,才能取得预期的诊疗目的。我们在临床手术过程上曾经碰上这么几件事,让参与手术诊疗的医生,护士记忆犹新。
那年秋冬转换季节,手术室里来了一位因为结肠肿瘤而需要做根治性手术的老年聋哑病人,我们准备先给他打硬膜外阻滞以便他在术后取得更加良好的镇痛效果。于是,嘱咐他在手术台上向右侧取低头抱膝位。这原本在普通病人身上是很轻易完成的,但因为我们中间恰好没有一个会手语的,这麻烦就随之而来了,病人虽然很努力配合,但就是不能准确理解我们的指导,这时候真是医生辅导累,病人摆体位更累。正当医患双方都焦急万分时,有一个医务人员灵机一动,在病人面前亲自示范起来,这一下聋哑病人很快理解了,准确体位立刻完成。
打完麻醉后,新问题又来了,怎样测试麻醉阻滞平面呢?怎么问他有否疼痛感觉呢?还是因为老困难,那就是我们中没有会手语的,难以与他交流。这实在让人纠结啊!突然,我们中又有人来了灵感,他随手拿来一张白纸,上面写好:痛吗?一边给他看,一边测试麻醉阻滞平面。这招挺灵的,病人马上理解了,平面测试顺利完成,手术也顺利开展。
还有一个病人,他虽然不是先天性聋哑,但因为患喉癌接受喉癌根治术,从此,讲话得靠手拿一个“扬声器”放在气管切口处,靠气流振动来发音,尽管这声音类似太空电影机器人的发音,但大家都能听得懂。可如果他离开这个“扬声器”,那苦恼就接踵而来了。那次,他接受手术后被送到苏醒室,突然烦躁不安,几次企图要从床上翻下来,无论医务人员怎样劝解都无济于事,后来一个医生想起他那个“扬声器”,便立刻跑到手术室门外向他的家属取回“扬声器”放到他气管切口处,才听明白他想要小便,医生立刻举起集尿袋,告诉他:“已经导好尿,你这是导尿管刺激所致。”病人终于理解了医生的解释,一场“危机”就此悄然化解。
当然,最让我们感到无奈的是那些在手术室精神紊乱的病人,那烦恼就难以克服了。记得我们曾经遇上一位患“躁狂症”病人,据说,他在病房里就非常好斗,进入手术室后勇气不减,当医务人员在他背部定位,准备硬膜外穿刺时,他大概以为有人在挑衅他,顿时勃然大怒,回过头来就朝医生一拳,还大声囔道:“你这是什么意思?”旁边护士只能一边安慰他,一边告诉他:“这是给你上麻醉。”但他哪里听得进,依然不容许医生接近他,好在医生理解他的病症,就随机应变把原本的半身麻醉改成了全身麻醉,在麻醉药物的镇静,镇痛和催眠作用下,他很快就静静躺在手术台上了,一场“术前风波”平静度过,手术也在安全的氛围中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