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按照常规的医疗要求,在给病人施行麻醉,实施手术之前,要告知病人手术麻醉风险,让病人以及家属知情同意。也就是这么一个医疗顺序,可遇到的情形往往大不相同。
一次,有一个病人因为要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耳后肿块切除以及神经探查术。于是,有了一番术前知情的谈话,不料,她颇感意外地回答:“啊,我这么小的手术居然要上全身麻醉?”言下之意,只需一个小小的局部麻醉就可以解决问题。我便耐心告诉她:“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表面肿块切除术,一个小小的局部麻醉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她理解了,也同意了。可此时我却开始感到担忧,因为发现躺在床上的病人非常非常肥胖,再仔细询问病史更让我忧心忡忡,原来病人不仅非常非常肥胖,而且还伴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要知道,这个病人在手术台上的风险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手术后的苏醒期间,如果处理不好,过早拔除气管导管是立刻会因为她的舌下垂而影响呼吸,严重的直接出现生命意外。对此,我把术后病人配合要求告诉她:“当你即将苏醒时会感觉到嘴里有一根管子,有一定的不适,但必须耐受,耐受至你自己呼吸功能基本恢复后,我们会帮你拔除,你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这管子引起暂时的不适而拔除它,这时候,如果你自主呼吸功能还没基本恢复,那片刻就会因为缺氧而导致生命危险。明白吗?”她马上又点了点头,显然,她不仅明白,而且愿意配合。
手术开始了,耳鼻咽喉科医生在她的左耳后方慢慢划开一个长达五公分左右的口子,轻轻分离皮下组织,肿瘤就暴露出来了,但因为肿瘤有可能与下面的神经产生粘连,因此,如果剥离肿瘤不慎就有可能损伤面神经。要知道,一旦神经损伤,引起面肌瘫痪,那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就大了。此时,既要求手术医生大胆,心细,手巧;又要求麻醉医生控制好病人麻醉深度,保证病人在手术期间无痛,平静。在大家的努力下,病人在非常平静的状态接受手术。此刻,我却开始忧心忡忡了,一直不停观察监护仪屏幕上不断变化的各项指标,一边考虑如何应变。
对此,人们不禁会问:你究竟发现了什么?导致你感到担忧?原来我发现病人气道压力在一点一点升高,到达23,超出了正常范围。这说明病人气道里存在问题,不及时处理会导致严重后果。怎么办?心情顿时变得跌宕起伏了,但思路不能乱,首先得快速寻找出原因,这是解决隐患的关键。
我开始快速寻找诱发原因,先从麻醉机到病人气道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没什么异常,这就说明导致气道压力升高的原因很可能是病人本身气道痉挛所致。经过检查确认病人气道存在痉挛。这时候,诊治的方向虽然明确,我也及时加深麻醉,并用激素辅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一股无名的焦虑悄然升起,如果在手术结束之前不解决这困惑,那病人在苏醒期一旦哮喘发作,再加之病人本身非常肥胖,那是非常危险的。我一边思考,一边继续加深麻醉想缓解病人气道痉挛。可老困惑没解决,新麻烦却跌撞而至,她的血压因为麻醉过深而骤然下降,现场面临的问题是放浅麻醉来提升血压?还是继续维持深度麻醉直至病人气道解痉,对于低血压依靠升压药来提升。前者貌似能暂时缓解病人凶险症状却不能解决根本病因;后者风险大却能解决根本病因。于是,我选择后者继续。果然,经过一番努力,病人症状基本解除。
当病人苏醒时,虽然她根本不知道刚才她经历过什么风险,只知道手术已经顺利结束,并配合医生拔除气管导管,但参与治疗的医务人员如释重负,感觉经历一次跌宕起伏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