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的麻醉苏醒期

作者:曹钟强    更新时间:2014-05-12 15:05:59

众所周知,乘飞机的危险期往往出现在飞机的起飞和降陆两个阶段。哪到底起飞的三分钟更危险?还是降陆的八分钟更危险?就此,我曾经咨询过一位飞行经验非常丰富,现担任航空公司总飞行师的顶级飞行员。他回答:相比而言,降陆的八分钟更危险。这时候因为这时候不仅要让飞机减速,还要掌控好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飞机的飞行姿态,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地面的风速和跑道状况。其实,对于围手术期的病人,最让人感到如履薄冰的时刻往往让病人麻醉苏醒这一刻,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弱,还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病人,让他们在接受后顺利清醒,并拔除气管导管还真是有一定学问,有一定技巧。

我曾经为一个身患胃肿瘤的老年病人麻醉时就有深切的体会。记得老人刚进入手术室时,测得血压居然高达212/112mmHg,这时候,我还真的考虑过是否让老人接受手术,但一想到如果此时就把手术停了,从手术以安全第一的标准而言,这个决定是无可厚非的,病人家属最终也会理解的,但也从客观上给病人家属带来一些心里负担,因为他们中好多是单位请好假,家里安排事特地赶来的,就这样把手术停了,自己心理还真的不怎么舒畅,同时,也给病房的手术安排带来不便。但如果让手术开展,万一因为这严重的高血压导致意外,我也是担当不了的。怎么办?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尽可能让老人稳定情绪,同时,积极降压,让病人血压尽可能趋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大概经过一刻多钟的努力,病人渐渐趋向160/90 mmHg,我很谨慎地同意手术可以开展。

病人是在全麻状态进行手术的,在整个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血压有过波动,但经过麻醉药物剂量的不断调整还基本处在可控之中,手术就在这平静的过程中进行着,但我的心情却无时无刻担忧着,因为此时血压之所以趋于平稳是有赖于麻醉药物的调控,但在苏醒期,麻醉药物作用没了,病人即将苏醒,开始不能忍耐气管导管,甚至挣扎,这时候如果不让老人尽可能平静,引起血压飙升,那是非常危险的。尤其让我感到忐忑不安的是,如果此时出现危险,我再去跟病人家属谈我起初的好心,说客观的,病人家属如果不理解了,那怎么办啊?因此,已经到这一步了,我必须尽一切可能让病人在苏醒期中保持平静,顺利度过苏醒关。

手术结束了,病人进入苏醒期,果然像预料那样,病人血压开始飙升,最高升至230/116 mmHg,立即一边给他镇痛,一边给他降压,可当病人血压开始逐渐下降,病人苏醒又延迟了,怎么处理?可还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平衡,呼末二氧化碳又在渐渐升高,要知道,它又将引起血压提升?这时候,非常担心病人会因为高血压引起脑血管意外,开始后悔当时的选择。可问题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面对现实,尽可能处理好病人高血压症状,尽可能让病人早点苏醒,尽快让老人度过苏醒关。于是,在不断调整病人的血液动力学的同时,努力尝试确保病人术后镇痛效果明确,用药物让病人尽快恢复肌力,增加他的潮气量,恢复他正常的呼吸功能。这一招还果然有效,病人渐渐清醒,呼之能应,开始配合医生苏醒指导,血压也基本维持正常水平。于是,果断给病人拔出气管导管,老人如释重负,情绪恢复平静,如履薄冰的苏醒关终于过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