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以为只要把病人送到医院就放心了,因而,病人一旦出现什么意外,他们就不理解了,认为这就是医疗事故,如果此刻再加上专业医闹起哄,原本可以平息的医疗事件突然演变成医疗纠纷,甚至爆发出一场伤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让在场医务人员不寒而栗。事实上,当病人送到医院后,医务人员必须经过一系列检查才能做出诊断,这就需要时间,更严峻的是有好些病人在家里延缓了诊治时间,直至病情非常严重了才来医院就诊,这更给救治增添了极大困难。此刻更需要医患双方理解,才能有利于医务人员集中精力去挽救病人生命。
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五天前大便时发现有不少鲜血,尽管引起了警觉,但没有彻底查清原因,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反反复复便血,老人脸色越来越苍白,身体越来越虚弱,在家人的催促下来到医院就诊,一查血色素就让医务人员吓了一跳,血色素已经跌至4克左右,已经造成严重的贫血,更令人棘手的是出血病灶却不知道在哪里?这让医务人员感到万分焦急,这怎么办?再让老人这样出血下去,没多少时间就会有生命的危险,可如果再用止血药来治疗,显然已经控制不住,这又怎么办?病人家属心慌意乱,医务人员忧心忡忡,好在医患双方相互理解,共同的目标就是尽快制住病人消化道出血。人们不禁会问,如何尽快制住病人消化道出血呢?靠药物已经不能够奏效,靠输血暂缓病人出现危机,但解决不了根本。这时候唯一可行的就是剖腹探查,但血色素这么低的病人麻醉风险极大,这又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好在医患双方此时有良好沟通,一场生死时速般的剖腹探查随之展开。
很快,老人被接进手术室,医生发现他毫无血色,大汗淋漓,反应迟缓。一测量生命体征,发现老人血压已经因为体内失血渐渐下跌,而心率却因为失血过多而迅速加快,麻醉科值班医生章一静迅速打开静脉穿刺包,在患者颈部消毒,铺巾,穿刺,在他的右颈内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开放好生命通路,让红细胞和胶体液快速进入患者体内,支撑生命体征。接着就开始麻醉诱导了,老人随即就进入全麻状态了。手术医生立刻给他腹部消毒,铺巾,打开患者腹腔。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病人出血部位大致方位已明确,但确切的出血病灶却始终找不到,这让手术医生着急,也让麻醉医生担忧,前者急的是怎么还没找到出血病灶,如何尽快找到?后者忧的是找不到出血病灶就止不住出血,那如何支撑住病人生命体征?正当台上台下共同焦虑的时刻,外科袁主任也赶来了,剖腹探查继续进行,他们一边仔细检查每一个肠段,不放过每一处可疑的出血病灶,一边扩大探查范围,继续寻找可能有的合并症。
这时候,手术室里的气氛是相当紧张的,因为找不到患者出血病灶就不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危险,麻醉医生开始不断加快输血输液以保证患者血液动力学平衡,给手术医生创造更多时间来探查病人出血病灶。经过反复探查,最终确认是右半结肠出血,诊断思路一明确,手术方案当即确定,切除出血肠段。果然,病人的血压渐渐趋于稳定,手术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