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冬眠是对自然界变冷的一种适应行为,是保护生命个体求得继续繁衍的一种消极性自卫措施。它的生理机制是,入冬前进行脂肪、蛋白质贮存,冬眠后把代谢率降到最低水平,处于假死状态。春雷一声响,它们又纷纷复苏。其次,自然界里还存在着一些适应极低温生活的生命体,如某些病毒,能在-60℃的低温下有旺盛的活动能力。至少有十种芽胞微生物,能接受-253℃的低温考验而不致丧命。企鹅接受-111℃低温考验时没有被冻死。科学家进一步实验动物的冻眠机制,将北美克拉氏螯虾进行冰冻,放入冰库封存十年,然后取出来任其自然融化。奇迹出现了,随着冰块的化尽,螯虾们蠕蠕而动,七歪八斜地开始爬行,真有点“十年一觉梦魂归”的情致。
这给科学家们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人类是否可用冻眠手段保存和延长生命?一些偶发事件给科学家们带来了信心。1988年8月17日,瑞典4岁儿童卡尔因取雪糕而被自动门封闭在冰箱内,20天后始被其母发现,但已冻成冰人。瑞典国家医院著名生理学家爱德华医生采用防细胞破裂的解冻术,意外使小卡尔冻眠20天后复活。1987年,法国科学考察队在阿尔卑斯山里发现了一个冰冻25年的瑞士登山队员韦尔,他是在1962年登山时一次雪崩中丧生的。法国丹札曼博士检查了韦尔的尸体,发现此乃冰冻致死,身体机能完整,于是采用防细胞破裂解冻法,使其体温回升。奇迹出现了。韦尔冻死于26岁,现在已51岁了,但看上去仍是26岁的样子。现在已经弄清了人被冻死而能复生的机理。人的体温在逐渐降低的情况下,细胞液从细胞体内逐渐渗出,冰晶只存在于失水细胞的间隙之中,失水细胞不会因受冻而破裂。人的代谢虽已终止,但只要一有使血液循环的温度,细胞即能复水,死亡的生命便能复苏。
美国已有15个科学家确信这个科学机理,所以临死前立下法律文书,要求在临死和刚死之际把他们浸入-193℃的液态氮中冻藏200年,到了规定时间采取复苏措施使他们活过来,此举已经实施。
刊于1989.12.19河南《中学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