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撒哈拉生态奇趣

作者:蔡振兴    更新时间:2014-01-22 14:56:31

生活在撒哈拉大沙漠,没有几招绝活可不行,无论人还是动物,他们的本领都不简单——

怪哉——沙漠钓鱼

撒哈拉北部贝斯提谷地上生活着图阿格雷人,他们能在沙漠中钓鱼,这听来不可思议。美国遥感卫星刚测出这一带沙漠下原来是一片大海,但图阿格雷人早在几个世纪之前便知道此间沙漠下本是海洋,他们只要用镐挖挖沙土,挖到1至3米,如果有海水渗出,证明已找到沙下暗河。于是在鱼钩上扣上昆虫或沙鼠肉,捅进渗水的暗河口,就有鱼儿吞食鱼饵而上钩,一拉竿子,能钓起一些活蹦乱跳稀奇古怪的鱼来,他们把活鱼放在热沙上烤熟,沾上盐巴吃,味道特别鲜美。因为暗河渗出的水是咸的,所以钓上来的鱼儿都属海洋鱼类。因为风随时会把沙子吹动,钓鱼坑会自动填平。故凡垂钓的图阿格雷人,必扛着一把沙铲,随铲随钓,沙漠钓鱼为深居沙漠的图阿格雷人带来很大的乐趣。


奇哉——沙子做床

图阿格雷人最看重的生活用具是沙子做的床,这种沙子可不是沙漠中随便搬来就可用的,而是用眼子特细的专用筛子一点一滴地筛下来的,细如面粉,上面铺一张席子即可。睡在这种床上阴凉适中,柔软舒适。凡睡在地铺上感到腰酸腿痛的人,一睡到沙床上就痛苦全消。因为细沙有自由流动的补偿功能,能使人全身骨节受力均衡。这种细沙有一定的透气性,时间长了,身上的秽气会渗入细沙中,从而产生异味,一般半年后要全面更换细沙,以保持卧床卫生。


妙哉——沙坑取水

撒哈拉大沙漠缺的是水,沙下暗河里渗出的是海水,不能饮用。图阿格雷人为了在沙漠中生存下来,就创造了沙坑取露水的妙法。老辈人比较原始,专门挖一大型的沙坑,太阳落山后,太阳的辐射热很快散向万里无云的天空,沙漠立即降温,他们在沙坑里铺上用油浸的特制羊皮纸,冷气会在上面凝结成露珠,一缕一缕流下坑中心,第二天一早即可将露水集中起来。用油浸羊皮纸毕竟费物、费力、费时、低效,现在改用塑料薄膜来铺沙坑,集水效率大为提高,也经济省时。这种有点浑浊的夹有细沙的露水是图阿格雷人赖以维生的生命源泉,但他们的体格很强壮,原因是水气在凝聚成露珠时,水分子经过重新排列、有序度高,渗透力好,使坏事变成了好事。但在沙漠中生存毕竟是很艰难的。


高明的建筑师——猫头鹰

撒哈拉沙漠中的仙人鞭有三四层楼那么高,粗壮茂盛。每一棵仙人鞭上住着10至20个猫头鹰家庭,一对猫头鹰结成配偶后即为终生“夫妻”,而且“两口子”共同建造家庭。它们在仙人鞭上用嘴啄出一个洞,洞口大小刚巧适宜一只猫头鹰爬进爬出,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啄出半米长的洞道后就开始用嘴雕琢出各种生活用房,有猫头鹰夫妻卧室,有小猫头鹰卧室,有存放死老鼠的平台,更奇妙的是还有碗形的存放半活老鼠的“粮仓”。这些半活老鼠是被猫头鹰捉到之后咬断了脚的。这些断脚老鼠可在碗形仓库内活3至5天,达到食物保鲜的效果,也可供大小猫头鹰随时享用。白天,仙人鞭中的猫头鹰大厦静悄悄的,大小猫头鹰在各自的公寓式套房里睡觉;一到晚上,猫头鹰纷纷飞出来到沙漠中捕捉沙鼠,进进出出,整夜忙碌。小猫头鹰找到配偶后另造房子,安置新家,与父母只是邻居关系了。


装雷达的耳朵——沙漠狐

撒哈拉沙漠的狐狸耳朵大得出奇,竖起来比脸长一半。它有自己的洞穴,如要出洞时想了解四周的安全状态,它决不肯探出头来,只需伸出两只大耳朵,远远看去,那两只成倒“八”字的大耳朵活像一只从地上展翅欲飞的苍鹰。沙漠狐的耳朵发育得如此大自有它的生存功能,因为大耳朵上的上皮细胞有高度感音能力,犹如灵敏度极高的板状“雷达天线”,能感知人类无法感知的自然界中的微弱声息,包括次声波。沙漠旅人有时会看到远处有一只欲飞的“苍鹰”或有一棵“双叶草”,但向其靠近时往往会自动消失,因为沙漠狐已从耳朵的“雷达细胞”上感知到危害它的声息,早已钻到地下洞穴中。沙漠狐的大耳朵不但有避险保命的功能,而且还是一种谋生的工具。它主要以沙鼠为食,只要是它开始扒沙鼠洞,那么洞中必定有沙鼠,因为它能听到沙鼠在洞中心跳的声音!


刊于2002.7福建《科学与文化》杂志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