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献给
以身殉国的陈彬将军、献给在战场上和隐蔽战线上所有的爱国志士、和那些被埋没被遗忘的无名英雄!
几年前,曾在华语世界掀起轩然大波的《色 戒》是本书的催生婆,由于李安《色 戒》中的艺术形象多以历史语境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蓝本,所以引发了有识之士理性地取向于对于历史本来面目的发掘和追寻。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掩盖的、被失落的真相,相继被打捞上来,一些谜团、悬案、疑案也终于浮出水面,并找到了破译的密码和线索。于是《色 戒》所引发的还原热,激发了人们对三、四十年代隐蔽战线上那些被湮没的历史的关注。近年来,大量谍战戏的热播、热演、热销正是这种关注的后续效应的发酵。
本书是纪实文本,着力于还原《色 戒》的历史背景、重现当年谍战的原生态气场,三、四十年的上海曾是国际隐蔽战线的一个显眼的竞技场。苏、日、美、英等世界各国的情报高手,中共的特科红队,国民党的中统、军统等等国内外的特工精英们皆云集于此。一时间,风云际会好戏连台。七七事变使所有矛盾或缓解或激化,敌、我、友重新排列组合,打进去、拉出来,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腥杀戮,美女色诱、金银贿赂,幕后交易,叛国投敌、卖国求荣……一出又一出的阴谋戏、暗战戏在这乱世中,象走马灯似不停地上演着。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枭雄,如果说陈彬属于前者,那么李士群则是后者的极端。陈彬“潜伏在潜伏者身边”的经历中,还有许多悬案有待相关各方的档案解密才能最终破译,当然有的可能会作为永远的秘密,埋藏在间谍文化的规则和潜规则之中。比如,从20世纪到21世纪,李士群的身份之谜已成为一个跨世纪的悬案,若不及时打捞那些已经沉没在时间隧道里的真相,这悬案极有可能变成千古之谜。又比如,本书主人公陈彬将军,在1945年4月25日以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最后的使命:制裁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部特务机关长柴山醇。由于这位英年早逝的隐蔽战士,不幸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夜殉难,因此,他在谍战一线的功勋,竟与他的名字一起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达七十多年之久。直到前几年,因李安的《色 戒》热演,所掀起的还原热中,借力于记叙郑苹如事迹的中统档案的曝光,才打捞出这段被抹掉的记忆:1939年12月21日,刺杀丁默村事件的指挥人陈彬,终于走出了历史的尘封,一个个谜团逐次解密。
综观陈彬那流星般闪光的生命,虽然极为短促,但却留下了足以彪炳千秋的不朽功绩。作为当年轰动上海、轰动全国的刺丁案的指挥者,1941年陈彬又奉命潜伏于汪伪特工第一号头目李士群身边。据最新解密的资料和亲历者的回忆,李士群本身就是一个同时为几个不同的情报机构服务的多面间谍。而本书主人公陈彬将军,就是在这个神秘而恐怖的魔头身边潜伏三年之久。这段与魔鬼同行的岁月,自然险象环生、惊险无比,为了重现陈彬当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原生态环境,所以本书以一定篇幅揭秘李士群超级鼹鼠的真面目,其目的就是还原陈彬潜伏敌营的现场实景。因为若不揭示李士群的特殊身份、特殊背景,不揭示间谍文化独特的游戏规则及潜规则,就无法把今天的受众带回七十年前陈彬所身临其境的那个特殊的气场之中。深入虎穴的陈彬,见证了李士群一仆数主的多面间谍身份。他在完成重庆所赋予的潜伏任务的同时,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代价:忍辱负重地与诡计多端的特工头子长时间地零距离接触,真是名符其实的与狼共舞。
笔者在美国洛杉矶、台湾台北和上海的采访过程中,有幸记录了这些珍贵的口述历史:就以陈彬的谍战经历中的几个典型案例而言,从刺杀丁默村到潜伏在李士群身边,直到最后惩处日本华南派遣军特务机关长柴山醇,哪一幕不是如临深渊、哪一刻不是如履薄冰,正如常言所道,真实的生活比虚构的故事更精彩。需要重申的是,我们的文本是真人真事的历史记录,然而在受间谍文化的规则和潜规则所制约的隐蔽战争中,许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因为谍战文化的特殊性、专业性、隐蔽性,决定其自有独特的专业价值判断指标和评估体系。现有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体系都无法涵盖谍战中实际应用的游戏规则和潜规则。有时,通常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也许会让位于“成王败寇”的铁律。于是,成功实现目的才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有时,为获取成功所采取的手段、手法都被视为具有工具理性的正当性。谍战中的真正赢家只有一家,就是成功的幸运儿,其余的都是输家。而最大的输家,常常是真相和公义。人们常说,科学上任何命题都具有边界条件,越过边界条件,真理就变成谬误。那么间谍文化的边界在哪里?也许这就是谁也不愿去捅破的那层薄薄的纸。在那张薄纸背后,隐藏了多少悬念、谜团和难言的秘密?谁知道呢?因此真实的谍战现场肯定要比导演们虚构的编造更生动、更精采,当然也更残酷。
本书是纪实叙事,有别于文艺语境中的虚构文本,所以证据链和逻辑链的主线都有可靠的出处和来源,并应用了不少独家发掘的资讯,比如温启民、王应铮两位前辈的口述历史——因为作为陈彬忠实的战友,他们与陈彬有过一段患难与共的共同经历,那就是二战时期那个刀光剑影的远东间谍大博弈的惊险“连续剧”。
时间无情地磨损着人们的记忆,许多在此时此地司空见惯、人所共知的常识,在彼时彼地竟会变成无人知晓的知识盲区,所以本书把有关背景资料以附录形式收入书后。由于不同受众信息库存的容量和取向的差异,必然导致一些受众对某些特殊领域(如间谍文化)的专业性资讯的缺失。比如,国民党特工组织从20年代的调查科到1938 年后的中统、军统,中间经历了多次的调整、重组,机构变动相当频繁,就连坊间的流行文本对其机构名称的反复演变,常出现张冠李戴、时空倒置的失误,以至直到今日居然还有把郑苹如当作军统人员来介绍。所以,厘清中统、军统的来龙去脉,对于本书中人物的身份认定是十分必要的。又如,当年家喻户晓的“76号”是残害爱国人士的魔窟,魔头李士群、丁默村等都是血债累累的刽子手。然而,这里也是隐蔽战线上,各方谍战高手们生死搏斗的战场。可是据调查,当下80、90后群体中,不知“76号”为何物者大有人在。几年前《色 戒》之类,竟受到粉丝们如醉如痴的追捧、热议,倒也唤醒了有识之士忧患意识的萌发——若干年后,当所有亲历者全部谢世、当娱乐主义进一步覆盖到精神文化领域的各个层面时,李士群们不知会被诠释成何等角色?所以,重温76号的历史,以史为鉴极其必要。还有,有关苏、日、国、共、汪五方特工大博弈中的那些重要的涉案者的简历概况,实际上皆属当年远东国际大阴谋中的原生态环境的构成要件。又如,经过时间的反复验证,李士群和潘汉年的多次密会是谁也无法否认的铁的事实,但不同价值取向的论者,对这客观存在的事件却有大相径庭的诠释:在罗织罪名陷害忠良时,潘李会就是潘汉年勾结汉奸的铁证,参与事件的胡均鹤、关露、袁殊等全部株连入狱;80年代开始,潘案昭雪,其他涉案者也先后彻底平反,同时,潘李会也就改变了性质,被视为中共特工情报史上策反成功的奇迹,反复举证。而笔者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和前苏联解密资料认定,所谓潘李会实际上是中共和苏共两大情报系统,为资源共享而构筑的一个情报交流平台。当然,这个结论能否成立的先决条件是,揭示李士群多面间谍的真相。我们的文本为了论证这个先决条件的客观存在,把有关潘汉年及潘李会的史料,收录在附录里当然是必要的。凡此种种,恕不一一例举。由于篇幅所限,不少资讯不得不忍痛割爱,只能择其要者,收入附录。但愿,这个以还原历史背景、历史细节为选择标准的附录会对当下和将来的读者提供有用的资讯。
另外,因为《色 戒》热播后,有关郑、丁之间的叙事铺天盖地、真真假假、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若要对此作去伪存真的辩正,必然会超越本书的叙事取向,应由另文专论,故本书只在附录中对与陈彬有关的部分作极为简要的叙述,以保持现场情景的完整性。特此说明。
我们真诚地感谢陈彬将军的忠实战友温启民、王应铮两位前辈以及所有为本书提供资讯的朋友们,因为亲历者和目击者的讲述,是不可替代的口述历史,填补了证据链中的空白。同时,本书也借鉴了前辈和同辈的已有成果和各种档案史料,及最新的网络资讯,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着重展示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那些杀身成仁、大义凛然的无名英雄、潜伏战士们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所谱写的那一曲悲壮史诗。
最后,谨将本书献给以身殉国的陈彬将军、献给在战场上和隐蔽战线上所有的爱国志士、和那些被埋没被遗忘的无名英雄。
天地长存、日月同辉,抗日英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