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被遗忘的名字——“刺丁案”幕后指挥人陈彬

作者:施建伟    更新时间:2013-11-25 09:22:34

借力于《色*戒》掀起的“还原”热,陈彬终于跨出了历史的盲区。但对公众来说,陈彬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必须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停地变换不同的面具,在极隐蔽的生存环境里活动,这是潜伏者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所以,一方面他们在第一线冲锋陷阵、壮烈牺牲;另一方面,作为无名英雄、幕后英雄,在庆祝胜利的日子里,他们又无奈地成为被遗忘、或被抹掉的记忆。七十二年前,上海媒体在对刺丁案的报道中,只出现丁默村、郑苹如等活跃于前台的人物,从未提到过陈彬,那么锄奸行动的指挥者和实施者是谁呢?一片空白。但空白对有些人来说正好是机会,于是什么军统陈恭澍等等就进入填补空白的角色。

1945年抗战胜利,国府在沦陷区的潜伏战士纷纷抛头露面、领功讨赏、弹冠相庆,但刺丁锄奸组的指挥者始终没有发声。

1946年——1947年间,在审判丁默村的法庭上,公众才第一次听说1939年12月21日刺丁案的指挥者不是别人,而是中统上海站长陈彬将军。不幸,陈彬已在1945年4月25日被日寇在澳门杀害。知情者,莫不痛惜他没有等到胜利的这一天,却已为国捐躯(注1)。但不知是由于口误还是现场书记员的笔误,在审判记录中,陈彬的名字时而被误记为“刘彬”,时而又被误记为“郑彬”(注2),然而在九泉之下的先烈已无法亲自出面请法庭纠正笔误。

1964年,台湾中央调查统计局局史档案的《郑烈士苹如》一文中,明确记载:锄奸组“指挥人陈彬同志领导行动小组同志连发数枪……”(注3)。上世纪90年代,陈彬在隐蔽战线上的战友,温启民先生的《记抗日烈士陈彬》(注4)一文,不但把陈彬还原于刺丁案的现场实景之内,而且还简介了这位英年早逝的先烈的行状。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来自海外的资讯,当年都无法进入大陆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

1997年前后,在大陆的内部资料上,第一次出现了陈彬的名字,那是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梅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名义编印的《梅县文史资料29辑.梅县将帅录(第一卷)》第134页上,刊出陈彬的简介中,提到陈彬“曾组织暗杀汪伪社会部长兼特工部长丁默村的行动”,这是陈彬在大陆的首次破冰,但由于所刊文本属于地方性的内刊,没有进入到主流的传播渠道,故传播的场域极为有限。

因此,“军统”、“陈恭澍”、“刘彬”、“郑彬”之类的传说,依然以讹传讹堂而皇之地垄断着话语权。

整整七十年过去了,直到2009年四月,作为此次还原热的成果《一个女间谍》(注5)出版。书中所录的“中央调查统计局档案”终于打捞出沉没了七十年之久的幕后英雄,该书还把1946—1947年法庭对丁逆的审判记录中,“明显的讹脱”的重大笔误纠正过来。不过,那些有声有色地冒名顶替了七十年之久的说谎者,也并没有在一个早上销声匿迹。甚至在2011年出版的主流文化的文本中,仍可以发现子虚乌有的“郑彬”“刘彬”之类的名字(注6)。但既然已经雨过天晴,那么阳光灿烂的时刻迟早都会降临。

鉴于陈彬生前所从事的隐蔽工作的特殊性。有关陈彬指挥刺丁行动的细节,先烈个人的事迹,尚有不少空白和谜团。也许,只有当两岸体制内秘档彻底解密之日,方是先烈在民族记忆里正名归位之时。

另外,必须辩正的是:在汉奸文人金雄白之流的文本中(注7),也有过若干同名同姓的陈彬(其中之一是新闻界的“民主斗士”,与金雄白来往密切),还有“陈彬和”等等。但此陈非彼陈,切莫鱼目混珠。我们讲述的是中统上海站长的陈彬将军。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