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殿

作者:德龄公主    更新时间:2013-09-10 10:04:38

十一月十四的早朝之后,太后告诉我们,俄日之间可能要爆发战争,她对此很不安,虽然实际上和中国没什么关系,但太后担心他们要在中国的领土上开战,到最后中国不免要受池鱼之殃。我们当时对此也没太在意,但是第二天早晨,总管来向太后报告,说有50个太监不见了。因为这事没有明显的理由,所以大家都很惊愕。平时太监们做完了事,没有任何规章反对他们出紫禁城,只要他们在宫门关闭以前回宫就行。然而第二天早上再次得到报告,又有一百多个太监也不见了,太后马上说:

“我现在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他们必定是听了我说的关于打仗的话,担心又像拳乱的时候一样,于是就先走为上。”照往常的规矩,只要太监跑了,就会派出一班人马,把他们抓回来接受责罚,但是这一回太后却颁布谕旨,说不必去追拿他们。然而,一天早晨,太后的一个随身太监也跑了,这才使太后勃然大怒。她说:“平日里我方方面面都待他不薄,难道他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吗?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得不见踪影。”我也知道太后平日待这个太监有多么好,但他的逃走我一点也不感到惋惜,因为他惯于利用一切机会让某些女官倒霉。

太监逃走的事时有发生,到最后,太后做出决定,我们仍留在紫禁城里,这样比较安全些,等到明年开春再回去。

当我向我的随身太监打听太监失踪的原因时,他告诉我,正像太后所怀疑的,他们害怕又要发生拳匪事变那样的混乱。他又补充说,至于太后宠爱的太监也和其他人一样逃走了,他一点也不惊讶。他进一步对我说,就连李莲英本人,也不是十分靠得住,拳乱那年,太后离京西狩,李莲英就曾经装病,要是事情不妙,随时可以准备逃走,后来总算又跟上了。当说到李莲英的时候,他神神秘秘地告诉我,正是李莲英一手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主要是太监),在宫里,他的权力极大,无论什么人,只要是冒犯了他,或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他讨厌,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整治他。此外,他还告诉我,李莲英也嗜好鸦片,不过通常没人知道,他自由自在地沉湎于此,没人敢告他,就连太后也不知道,因为吸鸦片在宫里是严格禁止的。

每天早晨,都有关于日俄战乱的最新消息传来,宫里人心惶惶。一天,太后把全宫的人召集到一个小殿里,传谕众人:“你们大家不必惊慌,纵使战乱发生,也没我们什么事,不可先自乱了阵脚,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自会保佑我们,我可不希望再听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或闲谈。”

虽说如此,太后还是把所有的女官召集到她的寝宫,要我们向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祷告,祈求他们的保护。这清楚地表明:她也正在为此事焦虑不安,和我们大家并无不同。太后虽然说不愿听到大家在讨论此事,但她自己却常常说起。在一次和我们的谈话当中,她说很希望每天都能得到关于战事的确切消息。我说,这事不难,从外国报纸或路透社电讯就可以得到所有最新的消息。太后听了很是兴奋,叫我以父亲的名义订上这些外国报纸,让他们每天先送到我家,再带到宫中,由我翻译给她听。我告诉她,只要是他们出版了的报纸,我父亲全都订了,只须安排他们直接送到宫里来就行。

于是,每天早朝的时候,我便把所有战事消息译成中文,但电报来得是如此迅速,要把它们全都译成中文并写下来,几乎不可能。于是我告诉太后,可以用边读边译的方法,口译给她听。这样一来,速度就快了很多,而且太后也越来越有兴趣,叫我不要光只翻译战事新闻,报纸上其他有趣的事情,都可以翻译。所有的新闻中,太后尤为感兴趣的,是关于欧洲皇室首脑的活动,或者诸如此类,当她了解到欧洲皇室的所有活动都会成为众所周知的新闻时,不免大为惊讶,说:

“不管怎样,在我们这儿,这些都是机密。不要说宫外边的人,对里面发生的事毫不知情,就连我们自己人,怕也不是很清楚。不过话说回来,假如他们知道得多一点,兴许是件好事,那样,所有关于宫里的谣言没准就会不攻自破。”

我们住在紫禁城那段时间,卡尔小姐仍是每天早晨来画像。我们给了她一间更好的房间,似乎很适合她,太后指示我尽可能给予方便,因为她对此事已经感到有些不耐烦,希望看到它尽快完工。太后很少亲自去那儿,但一旦去了,她就会表现得相当温和友善,任何人看了,都会认为她一生中最高兴的事,就是到这里来看画像。

十一月里,日子过得好像特别慢,因为这一个月中全宫都在悼念亡灵。一天,太后提议说,要领我们到紫禁城四处转转。我们先到大殿,这儿与颐和园的大殿稍有不同。要想进入大殿,先必须登上二十余级白色大理石的台阶,石阶两旁的围栏,也是白色大理石的。石阶的尽头是一条宽阔的走廊,巨大的圆木柱子,漆成红色,环绕在大殿的四周。沿廊的窗户,雕刻精美,鬼斧神工,精心设计的“寿”字图案,被安排在不同的位置上。接着,我们进入大殿,地面是砖块铺成的,太后告诉我,这些砖块都是用黄金做的,都已经好几百年了。它们全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黑色,毫无疑问是漆过的,而且很滑,极难行走。里面的陈设与颐和园和西苑的大殿差不太多,只不过御座是用黑橡木做的,镶嵌着不同颜色的宝玉。

这座殿只有在极其罕见的场合才使用,比如太后万寿或者元旦庆典,但外国人从来不能进入。所有平常的朝见,都是在紫禁城里另一个较小的殿里举行。

在大殿里逗留了一会儿,接下来我们参观了皇上的寝宫。这儿比太后的寝宫要小很多,但布置得非常精致,共有32间,许多房间从来都没使用过,全都布置得相当奢华。后边就是皇后的寝宫,也比较小,总共24间,其中有三间是给瑾妃使用的。皇上和皇后的寝宫虽然挨得很近,但路程却很远,因为没有任何入口相通,进出要经由连到太后寝宫的走廊。另有几间房子用作来宾接待室。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另外还有几间屋根本没使用,大门紧锁,谁也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东西,甚至,根本就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东西。就连太后也说自己从未进去过,因为它们已经封闭多年。连通往这些地方的入口也给封死了,在这之前甚至很少有人经过这里。仅从外表上看,它们和宫里的其他建筑也大不相同,脏兮兮的,而且显然有些年头了。有人叮嘱我们:绝对不能谈论这些房子的事。

女官们的住处与太后的寝宫相连,房间很狭小,几乎不能转身,冬天还特别冷。仆人们的房间在我们的后面,没有出入口,进出都要经过我们的走廊,而我们自己的房间也只有唯一的一个出入口,必须经过太后的走廊。这是太后的良苦用心,为的是可以监视我们所有人,并且可以看到谁在进出。

现在,太后领着我们去她的寝宫,停了一会了,她说:“我现在要给你们看一样你们从未见过的东西。”

我们进了与太后卧室相邻的一间屋子,两者之间有一条长约15英尺的狭长过道相通。过道两边的墙上都油漆过,装饰得非常漂亮。太后对一个太监说了几句什么,太监弯下身,从过道两头的地面上移走了两根木拴,木栓正好拴住墙脚下的洞。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先前所认为的墙,其实是两扇滑动的木制镶板。木板一移开,就显露出一个穴室。没有窗户,屋顶就是一个天窗。穴室的一端有一块巨石,是个铺着黄缎垫子的座位,旁边有一只香炉。每一件东西,样子都很陈旧。室内没有任何家具。穴室的尽头,连着另一个过道,和前面描述过的大致相同,也有滑动镶板,这样又连到另一个穴室,如此等等。事实上全部宫墙都被这些秘密过道所分割,每个过道都隐藏着这样一个密室。太后告诉我们,在明朝的时候,这些密室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主要是当皇帝想要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其中有一间现在被太后用作珍藏室,专门保藏贵重物品。庚子拳乱那会儿,太后西狩之前,就曾将所有贵重物品藏于此室。回宫时,打开密室,发现所有东西完好无缺,那些在宫里肆意掳掠的蛮子们,谁也不会想到有这么一个地方。

我们回到走廊,回头看看我们刚才出来的地方,所看到的,除了黑色的石墙,什么也没有,隐藏得非常巧妙。太后不喜欢紫禁城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神秘,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她说:“我从不跟人谈起这些地方,否则人们就会猜测它们到底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在紫禁城的宫里,我遇见了已故同治皇帝(太后的儿子)的三个妃子。自同治死后,她们就一直住在紫禁城,靠做针线活之类的事情打发时光。我刚认识她们时,就发现她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其中一个叫瑜妃的,尤为聪慧,她会作诗,还能演奏很多种乐器,这在中国女性中,被认为是受过最好教育的。她的关于西方各国及其习俗的知识,也让我颇感惊讶,每样事情她好像都懂一点。我问,以前为何从未见过她们,她们告诉我,除非有太后的口谕,叫她们去,她们从不会主动拜会太后,不过要是太后住到了紫禁城里来,她们自然也得每天去向太后请安。

一天,我被邀请去参观她们的寝宫。这里与紫禁城里的其他建筑完全隔绝。它是一幢比较小的建筑,陈设也很简朴,只有很少的几个太监和丫鬟伺候她们。她们说宁愿过这种简朴的生活,她们从未接待过任何来客,也没人会喜欢这儿,除了她们自己。瑜妃的房里塞满了书籍,她给我看了她自己写的几首诗,词意凄切,格调哀婉,清楚地显示了她的思想倾向。她赞成建立专门的学校,让年轻女孩能够接受教育,因为现在即使是能简单读写的女性也为数甚少,她建议我一有机会,就向太后提出此事。虽然她愿意看到西方的改良运动能够介绍到中国,却并不赞成雇请传教士做老师,因为这些人总是拿其他课题的经费来做他们传教的事,她担心这样一来会让中国人更反对革新运动。

十一月底,太后恩准直隶总督袁世凯要求觐见的请求。那天正好是个假日,卡尔小姐没有来,我也因此得以参加。太后问袁世凯,对于日俄争端有何看法。他说,日俄虽起战端,中国当不至无端卷入,然战事一启,满洲亦必受池鱼之殃。太后说她也知道,俄日在中国领土开战,中国若能严守中立则最好不过,甲午年的中日之战,她已经受够了。她又说,现在最好马上颁布诏书,谕告朝野,中国决不干涉此事,以免予人口实,徒滋衅端。

太后又问他,对于战事的结果(谁能取胜),有何看法。他说此事殊难逆料,不过照他看日本可能会赢。太后认为,要是日本胜了,她就可以不必为此费这许多神,不过她也表示了对这个结果不敢太乐观,因为俄国是一个大国,兵力又足,鹿死谁手,实难料定。

接下来,太后又谈到中国的情势,说万一中国被迫卷入和别国的战争,将如何是好。我们毫无准备,没有海军,没有训练有素的陆军,事实上我们完全无以自卫。袁世凯向太后保证,眼下只要中国不被牵扯到,尚不必过早为此操心。太后说,不管怎样,这是一个时机,中国应该警醒自励,革故维新,但她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她也很希望中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她倒是常常收到这革新那革新的条陈,却总也不见什么起色。

袁世凯的朝觐结束后,太后召见了军机大臣们,她先向大臣们介绍了刚才跟袁世凯会见的情况,大家自然纷纷表示要有一番作为。几个关于防务问题的条陈被拿出来讨论。一位亲王说,虽然通常他也很赞同维新,但非常反对采取外国的装束、外国的生活方式和剪辫子。太后深以为是,说,将中国的习俗全都改成不文明的那一种,不是明智之举。照例,会议结束,没有任何确定的结果。

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家除了谈论日俄战事,没有别的话题。太后召见了不少中国将领,这些会见有时甚是有趣,因为这些行伍出身的人,对于宫里的规矩,很不习惯,在太后面前,也是手足无措。许多愚蠢的条陈也是由这些将领提出来的。在一次召见时,太后谈到海军的无能,又提及缺少训练有素的海军将官的事实。一位将领答道,中国有这么多人,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至于说到船,我们有那么多渔船、商船,一旦战争打起来,都可以用到。太后喝令他退下,说:“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确实很多,只可惜多半是你这样的人,对国家毫无用处。”此人退下去之后,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太后制止了我们,说她一点也不觉得好笑。想到这样的人竟然能在军队里混到这样的位置,太后非常生气。一个女官问我,太后听到他提及渔船的事为什么这样生气。我告诉她,对抗一艘单纯的军舰,这些渔船,非徒无益,反而有害,她听了惊讶不已。

大约在十一月底,湖广总督张之洞到京,太后召见,对他说:“现如今,你也是一位老臣了,关于日俄战事对于中国的影响,我希望你谈点没有偏见的看法,不要有什么顾忌,因为我要为任何可能发生的事做好准备。”张之洞回答说,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中国很可能将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开放满洲通商,否则,武力干涉势将难免。太后又向他介绍了前几次召见的情况,张之洞回答说,施行新政,其路也正长,仓促行事,势必无果而终。他建议,此事当从长计议,待理明事显,再作决定不迟。在他看来,维新之事,不可趋于极端。他还说,在十年或十五年之前,他也曾极力反对过维新,但时移事异,变局频仍,视今日之情势,革故鼎新,已成必然。但祖宗成法,华夏旧俗,必不可废,唯西法中有利于我国之进步者,方采用之。太后对于这一次召见,很是满意,因为张之洞的意见和她自己的不谋而合。

每次召见,皇上都出席了,却从未开口说过一句话,只是一直坐在那儿听。通常,谈及某事,太后就会问问他的看法,他总是回答:完全同意太后所说的。

在许多和佛教有关的宗教庆典中,“腊八”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那是每年的腊月初八。据传,许多个世纪以前的腊月初八这天,如来佛外出化缘,有人给了他一些很不错的米和豆。他回来后,便分给了师兄弟们,每人得到相等的一份,他的大慈大悲于是天下皆知。这一天也就成了一个独立的节日,以纪念此事。其意思是:在这一天,一个人通过克己忘我的实践,便就能得到如来佛的恩赐。因此,这天所吃的食物,就是把米、谷、豆之类混在一起所熬成的粥,没有盐,也没有其他调味品。至于味道,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