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1:人都已老去,景物依旧。历史同上海人也同全国人民开了一个玩笑,轮回一周又回到原点。
主旨2:上海人族适之生存的本领,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示其独特的适应能力。
主旨3:上海人群居在这座挤憋的城市里,尽管你追我逐争斗不休,甚至“尔虞我诈”,但他们更是有情有义,互助互爱的一群。这是人性善良光辉的体现,也是上海之所以能在世界都市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深层原因之一种。
具体体现:车行的名称变化。华福记车行(1949年5月,白克路141号)——公私合营上海第三汽修厂分厂(1956年之后)——红卫汽车修理厂(文革中)——改革开放后改回原名:华福记车行。并被黄浦区政府赋予百年老店及信誉企业的荣誉称号之铜牌——2009年被私人(海强及阿三的儿子小华)收购,变成为中美合资华福记车行有限公司。场景完全与1949年5月白克路141号背景相似,仍然是灯火酒绿的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体现60年风水轮流转的某种宗教与哲理涵意。
人物:
一、华老板即华师傅的形象及性格稍作补充:
其人粗壮黝黑,一付南人北相,但他憨厚、友善、讲究商誉,是一位典型的经长年学徒生涯之勤奋而挤入老板行列的自食其力的工商业者。他的生活经历让他练就了一种适之生存与时俱进随遇而安的性格。他历经上海解放前从无到有创建一盘生意事业,解放后工商业蓬勃,公私合营后的工商业者改造,文革中社会丧失理性的各种历史时期,最后到达改革开放,乌云退尽,阳光再现的新的历史阶段。这便是他的一生,他已垂垂老去,并在最后一幕到来之前离开人世。这是人世的戏剧还是时代的悲剧?
二、 补充一些人物:
1、 邵排长。
登场:1949年5月23日夜雨中,同入城的战士们一块蜷缩在华福记车行门前。翠珍上场替战士们送姜汤取暖,届时,华太太突然分娩,翠珍惊慌失措来请求邵排长相助,后由邵协同军中护士助其分娩。1953年后任市政府警卫连连长,伙同司机一起来车行修车(第二次出场),此时,翠珍14、5岁,初中生,正积极求上进,并明显地表现出对解放军邵排长(她唤他作“邵哥”)的某种亲切劲。公私合营后,邵调任汽修公司(即汽修厂之上级单位)经理。并因与华师傅在同一单位之缘故,能与翠珍有常见面的机会,并发展了某种暧昧关系。届时,邵之山东结发妻来沪与其同住,故,他与翠珍不会有结果。文革中邵经理被打倒且挨斗,其一大罪状就是与资本家的女儿“搞破鞋”。改革开放后,邵官复原职,改回车行原名,信誉商店及百年老店之荣誉都是经他定夺,颁发的。后来,他虽已离休,但中外合资开车行陈列店的计划与决定,新领导也经他顾问而定。最后一幕,老去了的他与全部人物一起上场,当五十年代的黑白相片经由华太太取出给大家看时,他感慨万千。
2、 牛三(小名阿三或小三子)华师傅之徒弟,后任汽配厂分厂厂长。文革中,担任该单位革委会副主任。参与批斗邵经理及华师傅。
1949年5月第一幕出场:对其师傅师母殷勤周到,对他们八岁的女儿翠珍则显得有些讨好及巴结,他暗暗盼望能成为华家女婿,继承华老板的家当。但老板娘对他很厌恶,老板则宽厚待之。女孩太小,对其殷勤毫无感觉。57年公私合营后,他积极靠拢组织,汇报华福记车行在解放前与各色人等之交往以及公私合营期间华老板瞒报资产一事,结果当上了分厂的厂长。华师傅则受他排挤,文革时的牛主任参与华师傅与邵经理的批斗,但当其师傅因不堪欺辱而自杀被他发现时,其人性之善面获得了充分的展示。他将师傅亲自急送去医院抢救,救回师傅一命。改革开放后,他又获得新领导的好感,官复原职。继而,师傅长师傅短的对华师傅施其一贯机灵与见风使舵的本性。为了重新适应新形势新背景下的生存形式。送华退休时,因锣鼓声和见到他徒弟时的可怖回忆,令华中风瘫痪,好举变成了坏事。80年代后期,转而拍马翠媚,因其丈夫为台湾富商。他说:他是看着她长大,长成今日这幅倾国倾城的模样。他希望从台巴子林志雄的口边分到一杯羹。2009年最后一幕,他已很老了,他也参与了海强和他自己儿子接管的华福记车行的开幕典礼。他虽没有成为华家女婿,继承车行的家当,但至少他也成全了自己一半的心愿。
其人性格:向上爬,不同时期,不同背景,对不同对象人物的讨好与靠拢,但他也有他人性善良的一面,他爱他的师傅,他的内心是敬重他的,因为,他知道,师傅也爱护他。
3、崔老板(约25—85岁):华福记车行隔壁照相馆的老板。
第一次隐性出场,1949年5月23日傍晚,隐约所见崔记照相馆的招牌,两边还书写有婚纱俪影合家留念之类的广告语。第二次露面是小林在华福记门前拍了华家全家福后,拿去隔壁照相馆冲洗出来,之后,并引出了崔老板、小林与华老板之间一段对话的那幕场景。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09年最后的一场,照相馆已改成了“珍妮花”婚纱摄影店。崔老板颤颤巍巍的上场,他已是个八十五岁的老人了,他双手抓住华太太的手表示说,他的那间相馆已由香港老板投资开成了一家婚纱摄影店。摄影店由其儿孙辈掌管,生意滔滔,你知道如今的年轻人个个大手大脚,拍一套婚照没有一万几千是下不了场的,他问华太太:你说他们要不发也好难哪。
4、薛强(补充):……多年后化名熊志新回到上海,开了一家名曰艺术饭庄的海派菜饭店,他成了一个有钱的人。他在戏中能分为两种绝然相反的人物形象:青年时代他是长发削瘦的薛强(画家),中老年时代,他是发福光头的熊志新(商人)。以此来折射出一种时代的反差。
5、翠媚的人生轨迹:
1955年出生。第二幕,1954年年尾,当华太太再度挺着个大肚子上场时便暗示了她的到来,(华太太希望它是个“小子”,但有人说万一是女儿呢?但华师傅表示说:我喜欢——我就喜欢女儿。两个不多,三千金才好呢,才发财呢。上海人都说:生女儿发财嘎)又找了算命先生为其取名,说,假如是儿子就取名海强,意蕴上海强大发达,假如是女儿就取名叫翠媚,抚媚就如你华太太啊!如此说法当然让华氏夫妇都很高兴。还当场批了一张命书,此书在最后一场由年迈的华太太取出,一经核对,众人惊笑,说这都是命哪,是命!翠媚的第二次出场是经华太太口述的,公私合营时,当敲锣打鼓喊口号举标语的华师傅途经车行门口时,华太太抱着翠媚在二楼的窗口,她望着兴高采烈的游行队伍,嘀咕了一句:没了车行,比赚回了一家车行还高兴呢。翠媚的第三次出场,是在文革间。15岁的翠媚与比她大五岁的薛强一同露面,当薛在不经意间展示其艺术才华时,他赢得了一旁望着他俩的翠媚的二姐翠华对他的好感。那时的翠媚,已荷尖初露,呈现出一副美人的胚子来了。小林、海明均在场,海明说:女人我见多了,我敢打赌,再过十年,这个小姑娘的屁股后头不跟着一长串献媚巴结的男人才怪呢。八十年代中再度上场时,翠媚已是个珮环叮当的美少妇一个了。她嫁给了一位枯瘦老年的台湾富商,原来此人就是小林的二哥林志雄。在此之前,她总是走在时代前面,口红、烫发、当年的那些时髦衣著她一一拥有。她告诉人说,这些衣裙都是在深圳中英街买来的。她与薛强争吵,一会说她找了一个高干子女,子女能搞到水泥和钢材的批文。一会又说她老去上海大厦和静安宾馆等几家当年上海的涉外酒店,她想去勾搭老外,想去外国;而假如外国去不成,能去港台也好,结果她与薛强闹翻。她告诉薛强:我俩相爱管相爱,嫁你?你别赖蛤蟆想吃天鹅肉了!薛答:我这只赖蛤蟆,就吃定你这只天鹅了!再老再丑也吃,你去到天涯海角,也追!后来,当她挽着台商林老板的手臂从豪华房车中钻出来到华福记车行门口时,正值牛三它们敲锣打鼓送华师傅退休回家的那一刻,翠媚亲眼目睹了父亲中风的一幕。2001年林志雄在台去世,翠媚又回到上海,她高兴地告诉大家说,我找个有钱的老头还是找对了,如今我继承了他在台湾的全部产业,她已决定将它们全数投资去美国,美国的股票,美国的房地产。现在可好了,她更发了!就在这一幕戏里,她又见回薛强(薛强自从被翠媚抛弃后,便去了深圳和海南发展,现他也是个身价过千万的商人了。他又回来上海,开了一家名气响当当的“艺术饭庄”。他一身唐装,一颗光头,身体开始发福,已完全不是七十年代的瘦削的他了)。他俩再度擦出火花,青年时爱的记忆全都复活了,尽管后来翠媚知道了翠华诞下海强之身世的全部秘密,但她仍割舍不了对薛强的爱。2009年(当下),当中美合资的新车行开业时,翠媚与薛强再度亮相。翠媚已明显地老了一大圈,头发也已花白,她在美国的投资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全军覆没。然而,薛强仍爱她,他安慰她说,这没什么,年轻时代的我们不也一无所有?我们还可以重头来过嘛。
6、新增人物林文玉:小林的侄子。
上海解放前夕,小林的大哥去了香港,留下这位侄子让他的弟弟代为照看。小林的二哥林志雄去了台湾,即后来翠媚嫁于他的台湾富商。林文玉出生良好,弱冠之年,但其性格内向、懦弱、举止文雅。他是翠华的正名男友,第一次登场在第三幕的1961年;1968(文革)那一幕再次登场,目击了翠华暗恋薛强,而薛强又执着于翠媚。然而,华太太是喜欢他的,不但是因为他本人的个性忠厚,更着眼于他的出身与家庭状况。林文玉后来去了香港定居兼继承遗产。2009年最后一幕中他再度露面时,他已与他香港的太太离异,那时,他已步入老年。他还是决定与翠华共同生活,而翠华的病情也已痊愈。这是一桩皆大欢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