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情风》后记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2-07 13:26:45

散文集《情风》付梓出版了。掩卷而思,自己也觉得奇怪,一个从未上过小学的人,竟能出版十几万的散文集,这是不是梦食天果?细一想,是由于近二十年来对文学有着刻骨铭心的追求,正如《夯声》中所说:“从我做文学梦起,几十年来,不正是像夯声下那条路艰难地延伸着?不正是像筑路人那样,挽着裤脚管,赤着足,哼着号子,打着夯,一锹土,一筐石,一把汗地向往着路么?为了开拓这条路,我像从海绵里挤水那样挤出时间,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字字地爬着方格子,可谓是如痴如狂,走火入魔……

                岩石像一位铁了心的将军,

                肩并肩地把关隘守得滴水不漏。

                小草咬住岩石皱纹,

                在风雨中挤出绿芽。

这首《小草》诗,又是对文学追求的写照。在走向文学殿堂跋涉中,除了小草的韧性、小草的向往云霞和蓝天的胸怀,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当然,在跋涉中也离不开文朋诗友们的帮助,还有众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难忘的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人间万象”节目,她是我学写散文的启蒙老师。有天在开车,偶然间,听到了电波播出的散文一下子迷住了,那如诗如画的意境、那阴阳纯挫的播音,那优美动人的配乐,使我如入美妙境界。于是,心血来潮挥笔涂了起来。文学部主任、高级编辑施圣扬是一位热心培育文学新人的老师,我的第一篇拙作寄出就得他的热心指导,《匡庐三章》在他精心修改下播出了,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施老师点评说;“我的散文清丽流畅,富有生活激情。”我知道,这是老师对我的鼓励,促使我扬帆奋蹄,奔向追求的远方。我还了解到,有不少作者在施老师培育下成为文学新人。

  上海市总工会文艺创作中心是培育文学新秀的摇篮。主任宋厚生是位热心的育花人,有次组织我们到浙江南北湖开笔会,车子在半山腰抛了锚,他让大家观赏鹰窠顶“夜普陀”风貌,自己却搬石头垫车轮,又跑到山下联系修车子,忙的一头汗水,但他见到了大家满意而归,他幸慰笑了。

  认识林青老师,缘于岱山笔会,他给我第一印象是没有编辑架子,平易近人。在岱山,林青、陆新谨(风铃)、朱珊珊和我,“四驾马车”一起登山探幽,下海搏浪,一起讨论文学断层与发展,无所不谈,无所不议。文学圈内人士说他很“正”,对文学一丝不苟。我这次出版《情风》,首先想到的就是请林青老师当我这本书的第一编辑。他编辑《萌芽》杂志很忙,听了我的相托,二话没说,一口应允。我知道我的书稿很杂,字迹又不规范,编审工作是个吃力的担子,林青老师用了二十多个夜晚,精心地为拙作去芜存菁,这样无私奉献精神是令人景仰的。

  这次拙作出版,感谢赵丽宏先生作序。赵丽宏先生是上海散文大家。我在报端上经常拜读他的大作,在广播中听过他的佳作,在市文化宫聆听过他的讲课,每次都给我新的启迪。这次他在序中对拙作的评论无疑给我增添了向文学高峰攀登的力量。他的评介有独到见解,给我新的希望,是指导我散文创作的新航标。《桂冠丛书》执行主编凌翼先生,对拙作出版倾注了很大心血,他的精辟见识,使人赞叹,又蒙见爱对《情风》作了较为确切的点评,在此致谢。感谢宋正芳、金笛为《情风》出版穿线搭桥。

  对于散文创作,我追求“杂”,用各家之长,充实自己,不断提高创作水平。我尤其喜欢写游记散文,因为大自然造化太美妙了,她的灵气常使我如痴如狂。然而,游记散文并不是好写的,弄不好会写成了导游的小姐的解说词。我还写生活中其它题材,如怀旧、记实的散文。散文需要洒脱自然,溶情于景,叙景抒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更需要捕捉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发掘文章的内涵,以素描手法刻画人与事,给人以新的启迪——这仅仅是我追求。我的散文有点像小说,这是我的探索。林青先生在编辑《情风》后说,我的写法有点“怪”。我觉得在“怪”与“杂”中,寻求文学的流动美,这可能是我的散文创作特色吧。现把这本散文集呈现给读者,希望能得到指教,激励我继续开拓,通向远方的那条路。

史 荣 东

     一九九八年三月于上海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