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情风》跋 情趣人生——史荣东和他的散文集《情风》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2-07 13:25:42

林    青

史荣东是一位有情趣的人,他热爱生活,喜欢旅游,每有机会,便积极参加有关单位组织活动,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他雅好收藏,说起集邮之道,如数家珍;爱种花卉;他还喜欢结交朋友,而文学更是史荣东几十年来一直割舍不了的挚爱。

史荣东以前当过解放军战士,转业后做过多年汽车驾驶员。他是一位不乏细腻感情的人,漫长的旅途对于他来说,非但不乏味,而且情趣盎然。我能够想象,车窗外,四季变幻的红霞紫雾、春雨冬雪,前方的笔直平坦柏油大道或者峰回路转的黄土山路,都丰富了他对人活的多重体验,激起他心中的诗情。

如果说,当年,他可以把自己旺盛的精力和干劲,化为驾驶着大型货车,连续行驶的动力,走南闯北,不怕疲劳的话,那么,他在休闲的时候,又将在自己的心中酝酿多时的,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美的感受倾注于笔端,写成了一篇篇散文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能用滚动的橡胶车轮丈量云雾迷蒙的万里行程,又会用长未盈寸的笔尖丈量心中对于真善美的细腻感受。他的散文总是捕捉并宣染着美丽的景色,欢愉的细节,回顾历史的时候,也显得乐欢和豁达。这种审美情趣也来源他的开朗直爽的性格。

后来,由于年龄增长和工作需要,史荣东改行做单位行政工作。近几年,随着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剧,当年兴隆火红的老企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史荣东所在的工作单位也不例外。另外,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工龄几十年的工人,又有已参加工作,尚待嫁娶的两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史荣东初衷不改,依然在业余时间从事他的文学活动,参加市文化宫举办的文学讲座,和一些文朋诗友保持联系、积极参加各种创作征稿活动,不计成败得失。自然,动用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是放不下他手中那支笔,虽然,不断变幻的车窗己经成了他如今面对家中宁静的晴窗,但是,在他心房总是开着一扇朝向祖国美好河山和广阔的人间社会的明亮心窗。尤其是我感动的是,为了让自己作品集能够问世,与广大读者有见面的机会,史荣东动用了多年积累的散文汇集成册,自筹经费,在友人联系下,找到了一家愿意扶助他圆了出书梦的出版社。如果没有对于文学和生活的热爱和多种向往的话,这样做是会感到困难的。

我和史荣东相识,缘于在上海市总工会工人创作中心工作的宋厚生介绍。1995年春,市总会要搞一个大型的“公用杯”上海市职工文学创作征文活动,并且收到不少优秀作品。由上海家刊物各出一期专号,宋厚生积极组织了前后两次岱山笔会。应邀参加这次笔会的我认识了多位业余作者,其中就有史荣东。在岱山的日子里,我们几个相约一起爬山,下山去海滩,去街市。我记得,史荣东是全体与会者中爬山次数最多的一位,谁没有上过山的,约他陪伴而行,他总是不说二话,欣然同往。那里是一个典型的海岛城市,集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摊晒深绿色的尼龙渔网,空气中飘散着大海的咸腥味。路旁有好几家商店里出售铁锚、螺旋桨和小马达。我们还一起到岱山高亭镇参观了革命烈士金维映的故居。每到一处,史荣东总是兴味盎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算是这次组稿之外的一个收获吧!

《情风》这本散文集是史荣东多年的辛勤笔耕,用文学来体现自己的努力成果。按照题材,可划分两大部分:游记和写人记事。在游记部分中登山观海,玩赏花鸟鱼虫,文中充满了美和抒情的意味。在这些散文里,作者的抒情对象多是两个载体,没有过多铺叙和联想,但包含很深的感情,写得也十分细致。这种写作方向,作为文学方向之一,也是值得肯定的。作者没有刻意追求枝巧,但是,有的篇什自然地形成有特点的艺术性,而且浑然天成,这就是《种花与五子登科》等。

在部分散文中,一个“情”字系着作者生长的故土:祖国的江淮大地。作者写到的家人和亲友,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和这块热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不仅仅有江淮山川景色、文化习俗,还有已经渗透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思维和感情。即是写四十年代起,江苏的船民和农民到上海来定居和工作以后,他们在大都市的奋斗也多了一份江淮水土的刚毅和韧性。

    也有有待提高地方,借用一个演艺界的说法,史荣东还属于“本色作者”,他写的东西比较直观,有些东西还可以作深层次的阐发和感受,艺术表现方法也可更加以多样化。

    知人伦文。在细读史荣东的作品前后,在谈及他的作品的同时,了解一下他从事创作的经历、背景,可以给人以新的、更多的启迪。

                             1998 年1月6日改毕于景凤路

                    (作者: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