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南开封记(1)“清 正”与“忠 义”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4 10:49:13

秋雨蒙蒙,我们四人在开封大相国寺附近吃夜排档,虽然秋雨绵绵,略带寒意,然而,街面上却灯火通明,夜排档蛇龙相接,食客云集。我对弟弟说,要吃上海没有吃过的小吃。弟弟买了汤包、烩面、烩馍、杂烩,四个人吃了起来。细品味还是羊杂烩最好,不腻,味好,有地方特色。从戏楼上飘出的悠美丝弦、婉转唱腔,使我们坠入到1000多年前的东京繁华。我一边吃着羊杂烩,一边品味起七朝古都开封来了。当今,开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科技版的《清明上河图》成了镇国之宝,它以煌煌之气震惊世界。我曾颇有兴趣地试题其图:

日丽风清,鸟啭云悠,柳曳水恬,四面八方竞气象;

月明酒洌,楼喧管咽,帆张澜剪,千行万业争纷呈。

在中国几千年中,“清正”与“忠义”是两面永远不倒的旗帜,它既被最高统治者所接受,又被普通民众所推崇。“忠义”之圣是关羽;“清正”之魂是包極。开封就是“清正”之魂是包極的插旗之地——即包公柌中的包清天。包極为官近四十年,屡经宦海沉浮,他虽然没有建立过经天纬地之功勋,然而,却是一身正气,勇斗邪恶的好官。他坐镇开封府时,由于执法严峻,就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他一身正气,不畏权势,弹劾重臣有30多人,尤其是张尧佐、宋庠、王逵等人当时职位都在包拯之上。1056年,他任开封府尹,即首都行政长官。他升堂办案时,一改面南而坐的常习,而是面北而坐,大开正门,凡是告状人都可从正门而入,面呈案情。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权势横流的帝都被他治理井井有条。

包拯为什么会做到铁面无私?古人说,打铁全靠自身硬。自身不干净的是难以做到法不阿私的,清正廉洁就是要有自身硬作为基础。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端州盛产端砚,它是中国名砚之一,包拯在调离端州知州时,不收一块端砚,就连平时在公堂上用的一方端砚也造册上交。当船到羚羊峡时,包拯亲自查看所带之物,发现有人塞进行李中一方名贵端砚时,他冷冷一笑,手一扬,把砚台扔进了江中。

开封有一条惠民河,河水经常泛滥,使百姓无家可归。包拯到现场了解到是高官、贵族为了扩建私家花园,把河坝占为己有,使河道不通。他不顾权贵们反对,一声令下,一一拆除。包拯留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1062年包拯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据说,宋仁宗亲自率百官吊唁,并派专使护灵柩到合肥安葬在大兴集。包公祠对联曰: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包拯的清正廉明形象对后世影响巨大,他集中了百姓们强烈的意愿,因而演化出神话般色彩。他不但管阳间不平之事,而且也管阴间不平之事。在电影、电视出现之前,恐怕最为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莫过于看戏与听书了。我由于从小喜爱看戏,长大后创作了不少剧本;也由于从小在茶馆门外偷听《包公案》《水浒》,后来,写了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

民间传说中的包公,经说书人较为系统地讲述、说唱,逐渐形成许多有头有尾的故事,这些故事再经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形成文字,就成为后来传之久远的话本了。明代,公案小说,十卷,这部短篇小说集,包括一百个包公断案的故事。由这些话本发展出来的小说,在情节上有更曲折的铺陈,人物也更加丰满,如《三侠五义》等侠义小说里的包公的故事,离奇神秘,富有可读性,包公的形象也显得丰满可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清官形象之一。

《三侠五义》这部小说着力刻画侠客和清官相辅相成的关系,将以往反抗法律的原始侠客改变为维护法律的卫士,塑造了侠客正面而崇高的形象,开创了武侠小说先河。《三侠五义》里的公案侠义故事,又成为各类戏曲的题材来源。如京剧《打銮驾》、《遇皇后》、《北侠除霸》、《打龙袍》、《五鼠闹东京》等。后来《续侠义传》《续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后续小五义》、《再续小五义》等续书的纷纷涌现,都是受它直接影响的结果。据我估计包公戏、公案小说、电影、电视不下百部,影响很大的有《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铡包勉》《巡阴山》《包青天》等。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基本上都是与历史上包拯是无关的虚构,有的仅是附会而已,为什么把人世间金子贴在包拯身上,使他光照千秋?我以为,封建社会中,人民是没有真正话语权的弱者,人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父母官身上,把美好的遐想,用清官彩虹来慰藉苦难的现实。当今,清官的形象如同开封的铁塔,矗立在黄河之滨,显示华夏堂堂正气,人们头上彩虹。在改革开放中,食民脂民膏的贪官不断出现,但人们仍然企盼像包拯式人物不断出现,像包拯那样铁面无私,惩治腐败,以缩小官与民的差距,使中华真正复兴,富强。

2011年9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