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天安门广场记 天安国门气雄伟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4 10:41:07

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天安门广场于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为“天安丽日”。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基座上。高10余米的红白墩台,墩台上是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城楼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金水桥。城楼前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配合。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天安门城楼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它庄严肃穆的形象是中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安门广场中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的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前,每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一列列威武方阵,雄赳赳,气昂昂从城楼经过,一辆辆装载先进武器从城楼经过,显示新中国的国威。

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和每天日落时分的降国旗是最庄严的仪式。在朝霞辉映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往往使人们激昂迸发。天安门广场是风生水起的地方,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1919年“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宣战;1925年,“五卅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1948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于无声处听惊雷,彩虹总在风雨后。天安门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它见证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993年深秋,我携妻子参加“冰心”笔会,为了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冒着零下10度严寒,清晨三点从郊外赶到天安门广场,虽然人被冻僵了,手脚似乎失去知觉,然而,为了能看到升旗仪式,心头涌动一团火。等呀,等呀,好不容易等到东方发白,晨曦耀天,当旗兵仪仗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从天安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我们激动起来,仿佛心也随着旗兵们步伐在跳动。旗手把旗帜一扔,五星红旗在国乐声中向上升去……

这次游北京也有看升旗的内容,因为住地离天安门太远,夜里一点就要起床,而且要走很多路,加上都是老年人,经导游提议改为看降旗仪式。太阳有出有落,国旗有升有降,这是自然法则,那就看降旗仪式吧。吃罢早晚饭,我们五点多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这时靠长安街铁栏处已挤满了人,能够完全看到降旗队伍从天安门出来,看到旗手升旗的地方连针也插不进。我和弟弟、弟媳、妻子四人只好见缝插针,各显神通了。有的抓住灯柱,踮着脚,举着手机,有的走到侧面看仪仗队出来的侧影,我像热锅蚂蚁,找不到方向。长安街被封了,仪仗队出来了,人们伸长脖子,踮着脚,纷纷举起了相机、手机。我看不到旗手把旗向空一扔动作,还是妻子行,她敏捷地拍下了旗降日落之景……

——我在降旗中构思出《石榴花·天安门广场》之曲:“天安国门气崔巍/百万貔貅腾虎威/壮怀鲜血凝成碑/擎天宏伟//主席已归/却留浩气砺新辈//东方红/昂扬旗手步清脆/气势动春雷”。

2016年9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