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是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有着“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景区。到了古隆中坐了大约半个小时环保车便到了古隆中牌坊,牌坊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诗。牌坊次间上雕刻“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接着大家开始游览景区。景区景色不错,一级级石阶通向幽径,路上古木参天,小虹桥、抱膝亭、庐碑、武侯祠、铜鼓台等。抱膝亭三层六角亭十分雅致,亭有联:“亭势凌云,抱膝迥留千古胜;台形丽日,观星总括万年奇。”使我们玩味许久。
三顾堂草庐掩藏在繁茂树丛之中,它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其外,泽清荷香,茂林修竹。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柏至今耸立门前。其内金匾银对:“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堂内诸葛亮向刘备等人展现隆中对的画面。草庐也是较大的建筑,只不过上盖茅草。是当年诸葛亮的住处。纵观古隆中建筑有着明代建筑风貌,古朴而庄重。在荷花池对面留有躬耕田,田内种植杂交稻,诸葛亮17岁——27岁曾躬耕于此。田中水稻飘逸着:“躬耕志未忘,终成伯业西川富;三顾迹长存,赢得隆中草木香。”卧龙深处,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园幽深清静,是诸葛亮和他的亲朋密友庞德公、黄承彦、庞统、聚会畅怀处所。
在游罢三顾堂路上,我在想,中国古代君主与人才的关系:我以为,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是两千多年的典范。
思索着君主需要的是什么样人才:
一、君主要使自己强起来,尤其是在困境中强大,必须寻找使自己强大人才。如周文王需要姜子牙;秦孝公需要商鞅;刘备需要诸葛亮。
二、君主要使自己强起来,需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人才。如范蠡、张良、邓禹等,他们胸怀大局,知进退。
三、君主要求对他忠心不二,甚至为君主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人才。如萧何跟随刘邦起义,建国为首功,汉初“三杰”,他为对主子忠心不二,不惜出卖朋友,岀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知道刘邦产生猜忌,他自污名节,保存自己。
四、君主忌讳功高盖主的人才。韩信平定四国,蒯通说韩信有震主之功劝他自立,韩信念知遇之恩不忍背叛刘邦。刘邦明明知道韩信不会造反,但韩信的功绩,对他造成威胁,所以暗中支持吕后诛灭。文种亦是如此。
五、君主至高无上,最忌讳臣下看破心机。曹操是位心志很高的人,杨修聪明过头,参与立嗣,触及底线,他又点破曹操撤兵心机,而遭杀身之祸。朱棣对方孝孺不肯起草登极诏书,下令诛灭十族(包括他的学生)八百七十余人。
人才选择什么样君主:
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人才当然不是对什么人都可以“相卖”的,尤其在乱世之中,他们对君主是有所选择的,选择标准是:
一、君主是自己仰慕的人,有权势,有钱财,能成大气候。如邓禹景仰刘秀,策杖相随,他功劳卓著,后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二、君主能尊重自己,言听计从,放心大胆发挥自己作用。诸葛亮三顾茅庐后,刘备对他非常尊重,做到了言听计从,尤其刘备白帝城兵败托孤,充分体现对诸葛亮的信任。
三、君主能厚待自己,尤其是取得成功以后,必须获取他人不同的荣耀。曹操在世,士大夫得不到优厚待遇,所以他一身做不了皇帝。其子曹丕一上台,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士大夫得封袭,曹丕不费力气,成功成了魏文帝。
四,士大夫与君主斗争,一直延续几千年。士大夫有文化、有地位,有知名度、有话语权,对于器重自己,看得顺眼君主大肆褒扬;对于藐视他们的君主,尤其是迫害他们君主,抨击他们也是不择手段的,或含沙射影,或指桑骂槐,如秦始皇、刘邦、朱元璋、朱棣等等被他们骂得狗血喷头。如说朱棣是元顺帝碛妃的遗腹子,碛妃受“铁裙之刑”而死。
人主者:权横天下,普天之下,莫过权杖,普天俊杰,非我莫用。自视,牧野天下,唯我是尊。人才者:博览纵横,广揽古今,莫过于某。天下己任,点通而灵。自视,才高济世,指点乾坤。因而,人主和人才的较强,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击鼓骂曹”是其例之一。
诸葛亮不但有“三顾频繁天下计”,而且有“两朝开济老臣心”,所以得了君主与士大夫们赏识,成为两千多年的君臣关系典范。诸葛亮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是刘备和刘禅,倘若碰上像夫差似的继承者,说不定像伍子胥那样头悬东门。诸葛亮虽然没有统一中国,然而,他赢得了千古赞颂的好名声。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