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湖北记 游黄鹤楼记 九派腾黄鹤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6:07:13

坐落在九派衔一楼的黄鹤楼,是座羽化的江南名楼。说她羽化,却在于道家仙风,在一千多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它时而成为洋洋大观的琼台楼宇,蜚声华夏内外;时而在战火中明灭,羽化成为九霄云霞。不管是琼楼屹立还是羽化成尘,黄鹤楼自始至终镂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上,它的豪迈之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发与进取。

黄鹤楼初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即公元二二三年),后经历代屡毁屡建,以致楼之兴废更莫能纪,仅清代就重修八次。据六朝、唐代文字记载,以及宋、元、明、清所绘画的资料和清代留存的照片,它是:或重檐翼舒,四闼霞敞;或台楼琼廊,高标嶙嶒;或层楼连庑,开朗幽胜;或独三层,耸天峭地,总之,昔日的黄鹤楼是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似疑仙宫琼楼。黄鹤楼衍生出许多奇妙动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神话故事令人寻味。据传,有一个姓辛的人,在黄鹤楼处卖酒,有一天,一位道士来此喝酒,辛氏不要酒钱,道士临走时,用橘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从此以后,到辛氏酒店喝酒观鹤舞的人越来越多,辛氏越来越富。十年后,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黄鹤飞下墙壁,道士骑着黄鹤直上云天,因而,辛氏建造了黄鹤楼。尤其是唐代大诗人崔颢题的《黄鹤楼》诗,更使黄鹤楼名噪千古,风流万代。新建的黄鹤楼更是气象万千,崔巍入云。黄鹤楼的建筑是独具匠心的,它外表五层,飞檐五舒,内楼却是九层,展现了道家九五之尊。

我走进黄鹤楼大门,楼前两只铜制的黄鹤,神采自展地踏着龟蛇,翩翩欲飞。在此处,也有黄鹤楼的另一个神话:传说,大禹降服不了水怪,天帝知道后派遣神龟、灵蛇相助,神龟、灵蛇来到了江汉,化成了龟、蛇两座山,镇住了水怪。步入黄鹤楼,巨大的彩绘,记载着黄鹤楼毁坏与重建的栩栩如生故事,尤为感人的是,再现了历代能工巧匠不屈不挠精神。我游过不少名楼琼阁,而真正能为能工巧匠树碑立传的并不多见,只有黄鹤楼大厅的彩绘,充分体现出能工巧匠们是创造黄鹤楼的天使。崔颢的诗固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连诗仙李太白也握笔而叹,妙句难出。然而,我认为使他诗的升华,却是工匠们呕心泣血的创造,所以,黄鹤楼是一部采摘风流的能工巧匠的风情史。

登阶而上,当我登上九重楼,远眺江天时,心潮也澎湃起来:黄鹤楼不仅使文人骚客们动容,挥笔落霞,舒写出一篇篇气动山河的壮丽诗篇,而且,也是激励将士们,以热血驰骋疆场的冲锋号角。黄鹤楼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的缩影:抗金名将岳飞,登黄鹤楼所作的《满江红》,他以仰天长啸,激荡九派波涛,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长叹;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代表着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有志青年迷茫,吹响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改天换地凌云号角;《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更以伟人胸襟抒发了人定胜天的情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并以九天揽月的凌云壮志,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当,当,当”胜象宝塔的钟声震撼江天九派。我即联而颂:

龟蛇无足,却留存,世事千秋,功与过;

鹄鹤有翎,难捎去,沧桑岁月,是和非。

黄鹤楼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包揽了大江九派,轩然而磅礴,在金乌升腾中显得愈加妖娆。浩浩荡荡的大江之浪,又激起我的诗情:

九派浩瀚巨浪飞,龟蛇横锁气崔巍。

淘淘不尽大江水,浪涌朝阳腾白骓!

2002年5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