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上述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从英国归来的途中在轮船上所作《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抒发了他对康桥眷恋。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也是徐志摩人生的转折点,“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创作心灵。《再别康桥》犹如一首激荡人心神曲,吹响了康桥成了中国人向往的旅游地。
2015年秋,我们夫妇告别莎翁故居后,乘着大巴来到了英格兰剑桥(康桥)市。康桥,今通译剑桥,靠近康河(剑河),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因此驰名于世上。如今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公里,这个小镇因有一条河流穿过,被命名“剑河”。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名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英国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卷。
剑桥大学是英国也是全世界顶尖的大学之一,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如今也成了英国学术、文化中心,旅游胜地。自大巴驶入剑桥市后,呈现我们眼前是精致的红瓦小楼及连绵不断的小径、草坪、花卉、河流,完全是个花园小镇。大巴在一条僻静小道上停下后,在导游引导下,我们就步行向剑桥大学进发。我们见到一条宽敞河流及红色的铁桥后,我们向左转入剑桥大学景区游览。一路走去,右边是清澈的河道,河面上有人划着浆,小舟漫漫移动着;左边却是一栋栋各具特色古色古香的楼宇及连绵不断院舍或门楼,显然这是剑桥大学各学系的院落。
走近一棵孤零零的苹果树旁,导游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这棵树对我们说:“这是棵不平凡的,有故事的苹果树。当年牛顿就是躺在树下的草坪上,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了下来,启示了牛顿感悟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这传说是真的吗?”初看这棵外貌不扬,极平常的苹果树,让我们有点意外。怎么这么小?一点都不伟岸?是啊,我们心目中的苹果树和牛顿应当高大挺拔和伟岸的。然而现实中的牛顿却是矮小个子的绅士,是我们把他高大和伟大化了。再细赏这棵苹果树,发现也颇有特色,枝杆虬劲有力,盘杂地向天空吸取着养份,就象牛顿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据说真正的那棵树是在伍尔斯索普庄园,可惜1820年的一场暴风雨中被刮倒了。这棵树是后人为了纪念牛顿而新栽种的,而关于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在几个世纪的传诵中不断演变,长长久久地沉甸在我们心中。
我们曾试着走进校院大门,也许是黄皮肤、白发老人的缘故,被高大魁伟的校门警卫人员挡住了。我们只好在大门前拍照留影后,沿着校院前的道路继续向前游览,不久我们发现这里街道小巷内散落着多家大小不一的书店。小的只有一扇门面,大的也只有三、四扇门面那么大。我爱书,也爱藏书,故多年来凡外出旅行,路过书店我都会停下脚步转入店内看看,期盼发现有我喜爱的书。
这天我们推开一家有四扇门的书店,进入店内发现这是个有三大间房间的书店,步入的第一间是面积最大店堂的大厅,宽敞明亮,除左右两边书架上插满五颜六色的书外,光亮的地板上的书柜上有高低起伏、整整齐齐叠放着各色各样的书。穿过店堂呈现眼前的是两间并排书屋,跨进去发现满屋书架上也插满了书,我们凭着自己的兴趣翻阅起来,但全是英文或法文版及偶尔也有阿拉伯文版的书,却不见一本中文版的书。因此,我们翻了一会儿书就失望的走出了书店,继续向前走。
我们来到了剑桥小镇街坊和小巷中溜达游览,发现小镇有种宁静,祥和,美丽感。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些正在喝咖啡,享受秋日阳光的中老年人,当然也有年轻人,但中老年人居多。大家都慢悠悠地享受着时光,安详自由,谈笑聊天,神态飞扬,远远地望去,令人羡慕不已。这也是我们中老年人普遍向往过上的悠闲生活。虽然这里也是商业区,街道上却不见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喧嚣声,许多商店也不开门,他们好像做生意的意识不强。那么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度假去了吗?或者就在边上喝咖啡吗?小镇的风情还反映在细小的事情上,比如街道上有个貌似红色的电话亭,乍一看,以为是打电话的电话亭,走近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交换书籍的小亭,也就是说,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在这里,然后再拿自己喜欢的书回家去阅读。不用登记,没有监督,大家自觉遵守。
我们不说书的内容,凭这种换书和读书的方式和交流风气就十分感人。我们期盼随着我国都市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城市或小镇中也会出现这样的交换书籍的小亭和氛围,为我国城镇建设添光彩。
2015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