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吴哥窟的历史画卷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8-01 12:27:56

爱好旅游,游览历史遗址也是我们旅游中的最爱。作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之一吴哥窟,自然成了向往旅游的胜地。2014年11月中旬我们夫妇终于踏上了柬埔寨土地,怀着迫切的心情从金边转机降落到了吴哥窟。

十一月的上海已是金秋季节,凉风爽爽,而吴哥窟却是烈日当空,异常炎热,中午的气温甚至高达38度以上。然而当步入吴哥窟就被连绵庙宇建筑及精美雕刻画所吸引住了。这些画有的刻在柱子上,有的刻在墙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时有发现。窟内走廊上的窗子,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射入长廊,便融合出一种入神入画的美感。美得让人如痴似醉,犹如沉醉于古老的历史长河之中,让我们顿时忘记了天气的酷热。我们沿着宇内长长的回廊,一边静静的观赏着墙壁上的石刻画卷,一边还让我联想起几年前游览的埃及卡纳克神庙圆柱和墙壁上的雕刻图案,数千年前的神庙图案很精美,然而其保存的完好却远不及吴哥窟的雕刻图案。观赏吴哥窟的精美图案,还可与历史建筑作零距离接触;不仅可以用手直接触摸距今已有约900年岁月的墙砖,还可沿着阶梯登上高耸入云的祭坛。整座祭坛由三层高长方形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佛教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我们站在宝塔层的窗框边,眺望四周,一览无遗,错落有致的历史建筑,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唤醒和展现着吴哥窟的历史沧桑。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庙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庙宇。十二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花了大约35年才建造而成。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十五世纪初它突然却人去城空了。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又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荒原,只有一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其中。直到十九世纪被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之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一无所知。按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一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然一下子就忽然中断、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在此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不过经专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因为外敌的入侵。外敌的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但却无法使一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神父曾在所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中记载了吴哥的这一现象,却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也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

吴哥窟很美,也宏伟,能保护的如此完整,实属不易。据说这是吴哥窟的190米宽的护城河起到关键的作用。因为护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挡森林的围困。吴哥窟比起吴哥其他古迹,保存得更完整。但如今吴哥窟内有些角落也出现杂树丛生,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的缝隙内,逐渐将缝隙扩大,最后将红砖推落,使建筑物坍塌,故颓废建筑残余也散落满地,极需开展精心细致的修复工程。此外,吴哥窟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旅游配套服务上也有待加强,例如在如今的景区内很难找到一个厕所,走出景区大门也没有一块厕所指示牌。我们是在导游的指导下,走上了约有2里路,才在一处散落着五花八门小店的建筑群角落中找到厕所的,所以,在景区内修建卫生设施是必要和必需的,否则就太令人失望和遗憾了。

《书友斋文轩》2014年12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