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漫步卡纳克神庙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4:30:06

在没去埃及之前,只知道埃及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名胜古迹,却不知道还有卡纳克神庙。在我眼里坐落在卢克索境内的卡纳克神庙,是埃及最伟大、最壮观、最气势磅礴的神庙,也是埃及古文化的重要标志。

卢克索古称底比斯,位于开罗以南约700公里的尼罗河东岸,是古埃及帝国中王朝、新王朝时期的都城,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第十八代王朝(约公元前1584年——公元前1341年)时,底比斯就处于鼎盛时期,城跨尼罗河两岸。直至公元前88年时,才走向衰落被毁。它是古埃及文明高度发展的见证。历代法老在这里兴建了无数的神庙,其中卡纳克神庙是留存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神庙。它始建公元前1870年,其后十多个王朝加以扩建,是埃及古代法老们献给太阳神、自然神和月亮神的庙宇建筑群。卡纳克神庙规模宏大,全部用巨石修建,庙的牌楼就高达38米,极为壮观,是我生平见到的最高庙门。

站在卡纳克神庙门前,我久久地抬头仰望着高入云霄的门楼不想移步离开,因为我被它深深地震撼了,脑子里顿时萌发出一个疑问:这么高大的石质门楼,古埃及人是怎么建成的?导游说:“这些巨石都不是当地产的,是从200公里外的山里开采运来的!”我问:“这要花费多大的劳动力成本?当年这些数吨重的巨石笔直地竖起来、搭起来,靠的又是什么工具?”导游听了我的提问,有些语塞,只是勉强地回答:“这是千古之谜,谁也说不清!”在这里除了石门楼,引起我关注的还有门楼前,左右各站立着的有20多公尺高的两个庞大石雕巨人,犹如守门神,一眼望去,左边那个完好无损,右边那个却有所破损,但其依然不减高大威猛的门神形象。当我的眼神向左边移动时,只见在左边门神旁约数公尺处还树立着一座高足可与门神试比高的方尖碑,看到这座方尖碑,觉得它既神秘又高耸,既质朴又华丽,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和感动。这时我还感到这座方尖碑有点眼熟,似曾见到过,突然脑中一闪,记起去年在法国巴黎协和广场中心曾见到过。原来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是卡纳克神庙门前方尖碑的姐妹碑,是1836年被法国人从卡纳克神庙移至协和广场的。

当我穿过高高牌楼,步入神庙遗址长廊时,只见长廊两旁全是用巨石修筑的建筑群,由于年久失修已残败不堪,但依然挡不住其当年雄伟壮观的轮廓和气派。一边漫步地走着,一边不停地按动着手中的相机,我真想把这里的每根石柱、每栋残破的庙宇建筑拍下来,可以说这里的一砖一石,都可与中国汉代砖瓦先后媲美,其实,它们要比汉砖的年代还悠久,更坚硬。在卡纳克神庙遗址上,牌楼有六道,像接力棒似的,一层一层的,隔不多远就冒出一座。当然,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远不止此,还有许多巨型的圆石柱组成的多柱形厅。这个由石柱组合成的建筑物,是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拉美西斯一世所建,后经过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装饰而更臻完美。此厅面积达到约5300平方米,共有134根圆形大石柱,中央通道两旁的几根带有钟形柱头,高达23米,直径5米,为现存的古代最大的石柱。人在石柱厅中行走,无数巨大的石柱如影随形地与您贴着身,犹如步入迷宫,让人又惊又喜。

卡纳克神庙的塔门和墙壁上,都饰有彩画和浮雕,这些浮雕也是几千年前的作品。题材包括奇花异草,大小动物以及国王的战争、祭祀和日常生产或生活场面等。画面之间往往还有铭文。虽然这些铭文我读不懂,但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象形图案文字,比纸张的记录更来得直观和鲜活,也折射出当年埃及已达到了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

《新民晚报•旅游城市》2009年7月14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