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河南去旅行,少林寺和龙门石窟这两大名胜古迹是不会不去的。自1982年李连杰主演《少林寺》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少林寺风靡神州,游少林寺也成了人们首选。早在20世纪80年中期我去河南出差,顺道去了一趟少林寺,但因有任务在身,只是匆匆一瞥。2015年4月这次夫妇俩去河南游,鉴于妻子没去过,故在少林寺游览了大半天,对少林寺的历史和景观有了深入的了解。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坐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527)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这次到少林寺,我们游览了少林寺庙、塔林、达摩洞、十方禅院等主要景观。走近少林寺山门,据导游介绍现在见到的山门是清代建筑,1975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却还保留了清康熙皇帝亲笔书法遗迹,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我们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进入天王殿,可见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其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大雄宝殿是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内正中供奉的为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就是专指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游罢少林寺走出山门后,我们来到了少林寺塔林,它是历代少林寺高僧的坟茔。塔林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是我国现存古塔群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群,这里的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级到七级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是根据和尚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离开塔林,我们来到五乳峰上的达摩洞,来观瞻当年达摩修行。菩提达摩是南印度人,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宗者所推崇。北魏时,他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据说当年达摩在此面壁九年,终成正果,首传禅宗,成为佛教史上的伟大创举。这里有明代修建的十方一座,洞两旁山岩上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多处石刻。
隔天我们又驱车来到了龙门石窟。这天阳光明媚,又是星期日,所以石窟人头攒动,游人如织,一派人挤人的景象。但既然来了,人再多也得排上长队挤着进去游览参观一番。传说龙门由大禹治水时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实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有卢舍那大佛,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所以不仅石窟多,像龛也多。其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当数大卢舍那像龛,此佛像共计九躯。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其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为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洞窟于唐高宗初开凿,咸享三年(672)皇后武则天赞助的钱两万贯,上元二年(675)功毕,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是报身佛,意为光明遍照。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曲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说大卢舍那像龛是武则天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如北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今如帝身”。古阳洞中释迦牟尼造像,也有北魏孝文帝之“丽迹”。据传大卢舍那像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卢舍那的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大卢舍那像龛的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我们也选在大卢舍那石窟前拍照留影,以记录我们龙门石窟之行。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