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是我国著名的商朝古都,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却是安阳的一颗灿烂明珠,也是我多年期盼游览的历史景观之一。作为一位史学爱好者,去殷墟观瞻和游览犹如“回家看看”,理所当然,也更能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景仰。
据史料记载,早期的商王朝频繁迁移都城,一共进行了13次迁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商朝都城迁殷后,殷便成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的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讨伐商纣,发动了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殷亡。我国近代,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尤其是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后母戊鼎)、50多座宫殿遗址及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所等被发掘,证明中国殷商时代已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古国。如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已修缮一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殷墟遗址景区共分为:宫殿区、车马坑、甲骨文、青铜器、妇好墓等5大展示区。从红色栅栏正门进入后,首先呈现眼前是平坦开阔广场,其中央耸立着一尊刻有“甲骨文发现地”的醒目的花岗岩石碑。
站在石碑前,顿时让我浮想联翩。自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1899)发现甲骨文后,在文化学术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它为回溯华厦文明的历史源头,为殷商考古学的发展,为古文字学、古代科技史、古文献整理、甲骨文书法艺术等领域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经罗振玉、王国维、唐兰、杨树达、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等甲骨学大师的研究和考证,不仅开辟了中国甲骨学的学术新纪元,也促进了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夜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像预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根据卜兆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殷墟观瞻了甲骨文后,我们又步入了青铜器馆。殷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有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在殷墟王陵区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最负盛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告别青铜器馆后,我们又观瞻了妇好墓。早年我曾从1976年《考古》杂志上读到过有关发掘殷商妇好墓的报导,知其曾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著名学者郭沫若也为此撰写了一篇考证文章,早年我也读过此文,对郭老考证文章的精辟论证敬佩不已,这次实地观赏更是印象深刻。妇好墓也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妇好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众多妻子中的一位,曾多次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深得武丁的宠爱和臣民的敬仰。例如,妇好曾率领1.3万多人的大军抵御前来犯的鬼方,大获全胜而归。受武丁的派遣,她又北讨土方,东南伐夷,西败巴军,为商王朝拓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与巴军一役,此役她率军设伏,在巴军退路设下埋伏,等待武丁东面攻击,巴军败退进入伏击圈,她率军杀出,两面合击,大获全胜。此役当为战争史上所记载的最早伏击战。故妇好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著名女战将。所以,观瞻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犹如是一次对华夏历史文化的熏陶,给我们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
《书友斋文轩》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