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访天一阁藏书楼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9:06

访藏书楼,这应当是爱书人的嗜好。但自诩爱书人,又是浙江人的我,却竟然未去过现存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藏书楼天一阁,这是件遗憾的事。然而要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2007年春为我创造了条件,与沪上知名作家沈扬、马尚龙、伊人等赴宁波出席有关散文专题研究会,顺便走访了我期盼已久的天一阁藏书楼。

天一阁这是浙江人,也是中国人的骄傲。这幢建于1561至1566年之间的藏书楼距今已有整整440年了。这应当归功于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范钦1506年生,浙江鄞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随州知州、工部员外郎、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陕西左布政使、副都御史等职。后晋升兵部右侍郎,未赴任而去职还乡。他的主业是当官从政,官宦人家,但他没有以治国辅政为第一追求,而以读书、藏书为己任,凭借为官和充裕的财力,全力搜访古籍善本,成为雄居“浙东藏书第一家”的成功藏书家。说他成功,不仅是他生平藏书七万余卷,而是凭借其家族之力,经历40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如故,不忘初心,令人赞叹。为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黄宗羲在参观藏书楼后,称赞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藏书楼景区,呈现在我眼前的这幢天一阁藏书楼,虽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宏伟,规模也不可与上海图书馆相比,但其历史文化的底蕴却是我国其它图书馆不可相提并论的。只见楼的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六开间、二层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楼上为一大统间,中间用书橱隔为六,呈现“上一下六”的格局,隐含“天一”“地六”,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观念,意为以水克火,保护藏书及建筑。纸张泛黄的线装书就安稳地放在书橱内,闪耀出一道藏书文化的光芒,令人肃然起敬。楼的正中悬有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王原相所书写的“宝书楼”匾额;楼下中厅的两旁悬挂着文人骚客撰写的楹联,其中有一副楹联写道:“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写得贴切而传神。阁前有一碧波荡漾泓池,名曰:“天一池”,以蓄水防火。池畔假山堆筑,绿竹点缀,山后林木扶疏,曲径通幽,整幢天一阁藏书楼装点得分外幽雅精致,令读书人羡慕不已。

看到天一阁能延续400多年而屹立在大地上,考其终久,我认为这与范氏家族文化有关。从天一阁开创者范钦的“烟酒切忌登楼”的规定,到其长子范大冲继承父业的藏书,定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正因为其后人传承了祖训规矩,故“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清阮元语)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天灾人祸,接踵踏来,天一阁内善本书的流失也是痛心和严重的。首先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修《四库全书》。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被迫进呈善本藏书638种;其二、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然后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我认为其中最严重失书事件发生在民国三年(1914),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偷走一千余种典籍运往上海贬售。后张元济买下了这批书,藏入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涵芬楼毁于日寇飞机轰炸,这批散出善本书残遭毁灭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又一罪恶。

现今的天一阁,历经多次的修缮、扩建,已成为我国历史人文景观的游览胜地。当我告别天一阁,感到书卷文化之香,依然萦系心头,作为浙东人后裔的我,为我的同乡先辈创造、传承和坚守的藏书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书友斋文轩》2007年3月26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