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寻访“梨洲先生”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7:07

说起浙江余姚的黄宗羲,那可是个名扬海内外的古代知名文士。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爱称“梨洲先生”。1610年生于余姚通德乡,其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年出任御史,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明朝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等奸人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宗羲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被明思宗称为“忠臣孤子”。被后人公认为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余姚人引以为豪的人物。

黄宗羲博学多才,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明夷待访录》。该书是我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对儒家政治理想进行重新阐释基础之上,提出新的制度构想,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最高成就之一。黄宗羲身处明末清初这个剧烈变动的特殊时代,而他又往往处于时代漩涡的中心,亲身参与过许多重大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政治作为还是思想著述,都带着那段历史的鲜明印记,因此他的人生极富光彩。他晚年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入清以后,随着明代复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逐渐潜心学问,著书数十种,在很多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在刚刚开始著述生涯的时候,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顺治十八年(1661),他写了《留书》,康熙元年(1662)起,他删去《留书》中比较激烈的部分,又加以大幅扩充,次年完成,这就是《明夷待访录》。全集共有十三篇,其中前五篇(即《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很受人们的推崇。这五篇互相支撑,浑然一体,是一套基本完整的制度设计,所体现的是黄宗羲努力复兴原始儒家政治理想的努力。

早年读过《明夷待访录》后,我就被其充满民主思想光芒的学识所吸引住了,同时黄宗羲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也逐渐高大起来;后又读了同乡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等有关著作和文章,发现秋雨在他的大散文中也多次写到黄宗羲,并对其道德文章推崇备至,说黄宗羲乃“江南余姚文士!浑身刚烈,足以让齐鲁英雄、燕赵壮士为之一震。在改朝换代之际,他又敢于召集义军,结寨为营,失败后立即投身学术,很快以历史学泰斗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的形象巍然挺立。”秋雨的这番话,始终在我脑海中回荡难以散去,也促使我去故乡走访黄宗羲。

2000年初冬季的一个双休日,阳光明媚,我终于携妻踏上了去寻访黄宗羲踪迹的旅行。乘上柯维特面包车在沪甬高速公路上奔驰了三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故乡余姚陆埠翁岙。鉴于时间紧,准备又不够充分,故没有寻访到黄宗羲故居,却找到了黄宗羲墓。黄宗羲墓坐落在郊区化安山的山脚处。下车伊行,在堂弟翁长标指引下沿着山路走上数分钟就见到黄宗羲墓。自20世纪80年代起,黄宗羲墓被浙江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我们见到他墓地时,黄宗羲墓地已被修葺整洁有序,墓碑上铭刻的别号“黄公梨洲先生墓”七个大字苍劲有力,显得格外傲然醒目,让人肃然萌生敬意。

凡熟悉黄宗羲的人,都会敬佩他的人格。生处乱世的黄宗羲,为人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以自己的嶙峋傲骨为后人支撑起人格的坐标。他不仅学有所长,而且高风亮节,在抗清失败后,他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便刻意搜集明代、尤其是南明历朝史事,留意于乡邦文献、朝野掌故,竭力收集“当世文献”,隐居著述,开一代学术之风气,被梁启超誉之为“明清学术承先启后之重心”。黄宗羲的著作宏富,其《明儒学案》很出名,这是他创作的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

《明儒学案》62卷,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以阐述黄宗羲自己的学术思想。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记载了明代210位学者。《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家的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其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有案有序,传和语录。案、序讲述学派基本情况,诸如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例如梁启超称黄梨洲学说为“是极有价值的创新,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当然说起黄宗羲著作最具影响力的还数《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集中表现了他的进步思想,并鲜明的表现了他纵横恣肆、宏伟浑朴散文风格。书中凸现对封建专制的批判,闪耀出鲜明的民主思想光芒。他大声疾呼:“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又说:“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种视君为“大害”,以民忧乐为已任的民主思想光芒,对当时沉闷的思想界无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所以当来到黄宗羲的墓前,我们虔诚的点燃了三支香,以寄托对这位传播民主思想光芒学者的景仰之情。我们默默地在墓前站立了很久,却始终没有见到接踵而来的游客,我们想这可能是因为交通不便或黄宗羲毕竟是远去的古人,或其名字还不够响亮的缘故。但不管怎样说,我们相信随着对余姚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传播力度的加大,黄宗羲故里及其墓,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瞻仰、凭吊,并激发起当代人的民主思想。

2000年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