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当快要翻过这年最后一张台历,除旧迎新年之时,我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想回顾和总结一下过去这一年得书情况。我仔细查阅了2016年得书日记,总体感觉是购书不多收获却满满。
那么为什么说这年购书少收获却是满满的呢?因为2016年我自己掏钱所购的书除了1月8日灵石路花鸟市场3楼购入张纵逸编著《屈原与楚辞》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第1版、1月12日上海文化商场2楼购入马嘶《学人书情随录》岳麓书社2010年1月第1版、1月24日文庙旧书市场购入金介甫著《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第1版、1月28日延安西路远方书屋购入(法国人)明兴礼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文风出版社1950年5月初版、6月26日京东网购入《鲁迅全集》(18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6次印刷本、7月19日当当网购入吴永贵《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10月16日淮海路(上海图书馆地铁站)季风书园购入郑振铎《西行书简》上海书店2015年1月版、11月15日上海图书公司3楼购入郭太风著《王云五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等寥寥数种外,更多的却是收到了书友所赠的书和出版物。
其中收到的有1月20日钱汉东先生著《元末新州大战笔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签名本;2月17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李浩先生寄赠的由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鲁迅纪念馆编2000年6月版的《曹聚仁先生纪念集》;3月4日臧建民先生赠我由他主编,裴世安著《一瓢谭红》(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汤朔梅著《一棵走动的书》(同上);5月8日得金峰书友签名本《草堂书影续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草堂书影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5月10日友人方小芬女士赠我方诗铭《论三国人物》(北京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东亚病夫《孽海花》(小说林社乙巳(1905)正月版)、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初版)、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商务印书馆1944年12月重庆初版)、岑仲勉撰《元和姓纂四校记》商务印书馆1948年4月初版)、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胜利出版公司1947年1月版)、郭沫若《豕蹄》(不二书店1936年10月初版)、钱钟书《围城》(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5月初版本)、林辰《鲁迅事迹考》(开明书店1948年7月第1版)、骆宾基《萧红小传》(建文书店1949年5月第3版)、鲁迅《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出版社1948年6月再版)、鲁迅《古代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10月北京第1版)等20种23册;11月18日黄政一编辑寄赠的习斌编撰的《中国绣像小说经眼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12月30日修晓林先生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签名本。
在上述所获的这些书中,我最珍爱和看重的是方小芬所赠的书,因为这些书主要是民国版旧平装书,有较高的文献、版本、收藏和研究价值。有了这些书也使我占有了研究民国书话版本的丰富的资料,为此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先后撰写和发表了《钱钟书和他的<围城>初版本》《萧红和三个男人的情缘》《玄妙的<豕蹄>》《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鲁迅<古小说钩沉>究竟辑录于何年? 》《法国学者明兴礼眼里的巴金》等多篇谈人论书的书话文章,而且也不乏精彩的点评和考证。例如指出《围城》是钱钟书1944年初34岁那年开始动笔,至1946年初才完成,先将稿件在郑振铎、李健吾主持的大型文艺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也是他创作的唯一长篇小说。好作品是从千锤百炼中锻造出来的,《围城》也是这样。当它在《文艺复兴》上连载时,也未被读者推崇,反而遭到了“批评者的谴责”,弄得钱钟书也很尴尬。后经修改以单行本发行后,“赞美”之声才绝对压倒“谴责”之声。在考证“鲁迅《古小说钩沉》究竟辑录于何年”这一问题上,我针对《鲁迅全集》中注释:“《古小说钩沉》,鲁迅约于1909年6月至1911年底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提出不同的看法。经我的研究和考证,认为《古小说钩沉》开始撰写时间与其说1909年6月,还不如说是1910年秋更为确切和妥当。在《玄妙的<豕蹄>》这篇文章中,我不仅阐述了郭沫若认为孔子不是大圣人而是一个“巧伪人”的评价是极为正确的,而且还指出郭是个有“历史癖和考证癖的人”,也是个有为历史人物翻案癖的学者。所以1959年郭沫若为曹操翻案,震撼了我国的学术界,在社会上也产生极大影响力,也就不奇怪了。所以郭沫若在史学研究上,是个富有个性,具个人思想和见解的学者。其次,修晓林的《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也是一本不同凡响的著作。说它不同凡响不仅是晓林在书中以细腻的笔调,描述了他30余年编辑生涯中与巴金、冰心、柯灵、萧乾、刘白羽、冯牧、何满子、王元化、峻青、蒋子龙、陈忠实、刘心武等百余位作家的深度交往和友情,而且还积极为他们“作嫁衣裳”,甚至有时还肯冒风险、敢担当,为作家出版作品。同时,它还是一本别居一格的签名本,在书的扉页上不仅有晓林本人的签名,还有叶辛、陈村、江曾培、王雪瑛、王晓玉、王唯铭、龙彼德、郝铭鉴、曹可凡、彭瑞高、杨剑龙、魏心宏、周励、李伦新等20余名学者、作家的亲笔签名手迹。这让我心中颇为感激和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