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奇城淘书记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2:36:04

坐落在上海普陀区灵石路(近新村路)上的聚奇城是一幢专售各种古玩、玉器、旧书、票据等收藏品的交易市场。楼内根据商家要求被分隔为大则上百平方、小则近十平方的一间间大小不一的店铺。我的一位老同事、老朋友应书铭先生退休后就在这里专门从事旅游收藏品的买卖经营,并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对民国版游记作品的收藏和买卖上。这也很合我的收藏趣味,因此我自2011年退休后也常去他那儿聊天和顺便淘书,收获不薄。

记得第一次去那里是2011年7月6日的上午。那天在应书铭先生陪同下来到聚奇城,这是一幢三层高的建筑,楼内第二层是整幢楼中专门交易旧书的层面和场所。进入楼内二层,我发现这里不仅店铺内有五花八门,各色各样的泛黄的旧书和杂志,大堂的地上也散落着满地的旧书。我犹如老鹰猎物般地睁着双眼,扫视着楼内遍地的书籍,全身心地寻寻觅觅,期盼觅到我喜爱的书。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数以百计的旧书堆中,一本成色尚好、书名醒目和熟悉的《西厢记》闪现在我的眼前。《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著。这本书充分体现出素朴之美,其追求自由思想光芒、曲词华艳之优美及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我早年收藏的《元曲选》(全套共七册)中华书局1979年6月版中,就收有《西厢记》剧目,也读过,像“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经典名句,至今依然如雷贯耳,记忆犹新。但我心中却依然想拥有一册单行本《西厢记》,便于随时翻阅。所以当一瞧见到这册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9月第七次印刷本《西厢记》就将它收入囊中了。

对爱书人而言,凡有收获,往往就不忘再次去该处走走看看,期盼有新的收获。此后聚奇城也成了我常去光顾的淘书场所,也屡有收获。记得先后淘得巴金《家》(开明书店1949年6月第16版)、荣孟源《历史资料与历史人物》(大众书店1950年11月第1版)、《诗风录》(作家出版社1958年7月北京第1版)、叶浅予《江南风光》(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0月第1版)、止庵《周作人传》(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等数十种。《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我虽早有多种版本收藏,但对经典名著版本我往往是见一种收一种,毫不犹豫,何况那天遇上的又是民国开明书店版,再一问要价仅120元,后经我还价70元,憨厚的他竟然就同意出让给我,这样使我的书友斋又添新宠。荣孟源是建国初期著名史学家,也是我景仰的学者。他的《历史资料与历史人物》虽不是一本深奥的史学著作,却是一本具有史学研究指导意义的专著。荣孟源认为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历史的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最基本的前提。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但它并不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深入研究而获得的。”他还认为文件是第一手史料中的主要部分,它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件是用文字写成的各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应用的实物。在古代,文字为统治阶级中少数人所独占,文件也只为少数统治者所专有。而后掌握文字的人数日多,文字的应用日广,于是文件的数目、类别和程式也日益复杂。古代的文件,除编入书中者外,原件留存到今天者为数很少。而近代的文件,多数还未编入书中,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史料,值得研究者重视。在书的第二部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中,荣氏阐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是生产方式”、“历史上的人物可以阻滞或加速事变的必然进程”、“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人物”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任何反动份子也不能倒转历史的车轮,任何热心的人也不能超越规律去创造历史”,但却能“阻滞或加速事变的必然进程”。如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同是反元起义军,造成自己的势力,在他们三人争霸的时候,陈友谅杀俘虏以泄愤,张士诚荒淫不理政事,所以二人都被高明而有霸气的朱元璋所消灭。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诗风录》,全书选录了郭沫若等30位诗人的113首诗。其中田间诗歌所收录的有10首为最多,后依次为戈壁舟8首、袁水拍7首、柯仲平5首、李季5首、林山5首、曼晴5首、萧三4首、臧克家4首、高敏夫4首、刘御4首、毕革飞4首、巴牧4首,其余诗人阮章竞、张志民、严辰、魏巍、李冰、骆文、丹辉、丁力各收录3首,郭沫若、邵子南、公木、方冰、王亚平、陈山、刘岚山等各皆收录2首。当年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他的诗歌具有鲜明时代的个性特点:强调自然流露,主张形式绝对自由,重视灵感,使得他的诗,读来流畅自由,韵律和谐。田间也是著名诗人 ,其诗的特点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他被选录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送行》等诗,主要是他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诗,其中1938年发表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全诗仅6行,却揭示了如果不去同日本侵略者战斗,敌人不仅要消灭我们的肉体,而且还要从精神上侮辱我们这一深刻道理,从而全面激发人民抗战的热情。诗人戈壁舟1939到延安,1941年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1947年到新华社前线分社作随军记者。历任《群众文艺》编辑、西北文联创作室主任西安作家协会秘书长等职。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在学习民歌和古典诗词创作新诗方面作了积极尝试,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

最后,我想聊聊止庵的《周作人传》。周作人是个有争议和复杂的人物,建国后他始终是个被边缘化和被冷落的反面人物。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出过一本论述和介绍他的传记作品。记得我读到他的第一本传记是钱理群所著的《周作人传》,此后又读过刘绪源《解读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版)、余斌《周作人》、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等。我还购藏了倪墨炎《苦雨斋主人周作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张铁荣《周作人平议》(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等。倪墨炎的这本周作人传记不仅注重求实,而且章节精细,资料丰富,可读性强,尤为可贵之处靠史实说话。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张铁荣的《平议》,以平实的语言,通过散论、史料梳理、书评的议论手法,阐述周作人是一个“在历史上做过贡献又有过污点的现代作家”。其史料细腻,观点新颖,论证有据,并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间国内有关周作人研究的争论及演绎轨迹,梳理得一清二楚,是一本研究周作人学术思想和生平必选的参考书,并伴随我已多年。但当我在聚奇城见到止庵的《周作人传》及读了他所撰写的《自序》所曰:“本书的侧重点与一般生平传记亦有不同,对周作人这样一位思想者和著作者来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表述过程比其一生经历更其重要,笔墨因此多用在这里。”显然他是一本别具一格和不同凡响的周作人传记,自然将其收入我的囊中。回家后,当我读完这本传记后,让我对周作人有了更深的认知。他不仅写了不少具有冲淡平和,丰腴蕴藉,疏散从容,朴讷苦涩风格的闲适小品文,在民国享有“小品散文之王”美誉。同时,他还写了不少正经文章,阐述了他的思想和见解。因此他绝对不是个只会闭门读书和写文章的文人,而且是个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早年他积极倡导“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先进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人生复杂和曲折,一度为了苟全性命而沦落为汉奸,他获释后接受改造,靠写作和翻译世界名作,以自食其力。不失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和翻译家。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