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私人经营的书店,其最出名的当数坐落于陕西南路(靠近淮海中路)的地铁1号线站内的季风书园。该书店1997年由沪上读书人严博非等创办,最初其面积仅41平方米。1998年末成功扩建,扩建后的面积达937平方米。它以销售人文学术类图书为主的综合性书店,其新书上架之速度及专题组合,皆为上海之最,在沪上知识界、思想界迅速地享有盛誉;它又以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使其在广大知识分子心目中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也成为我爱去逛的书店之一。
记得我第一次踏入该书店是1997年末,当年的书店尚未扩建,然而其书店虽小,书的品种却不少,尤其是学术大师的人物长编颇受我的青睐,其中袁英光、刘寅生编撰的《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让我爱不释手。王国维先生是我心目中最推崇的民国教授,此前80年代中期我就购入了《王国维遗书》及王国维的多种传记,读他的传记和作品,让我熟悉到学问家治学的严谨和勤奋及他学识之渊博,可他英年自殉,令人惋惜也成了不解之谜。此后,季风书园成了我经常光顾的书店,先后收获了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等多种回忆性读物。扩建后的季风书园,不仅宽敞明亮,还更突现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开设座椅和茶室,便于读者静心翻阅和选购。记得2000年初的一个下午,这天我去淮海路上国际购物中心开会,会后我又专程去了趟季风书园。步入书店,我发现店内读者不多,却给人更具有一种整洁、宁静、幽雅的舒适感。满屋有序排列的书架,醒目的五彩缤纷书籍,让我仿佛有步入图书馆阅览室的感觉,这也是读书人最期盼的阅读、选书和购书的环境和氛围。在书架前寻寻觅觅,不想错失好书。一圈兜下来,我选中了(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余英时《论士衡史》、王唯铭《不可遏止的活力》等,利索地从书架上取下,然后就坐在椅子上慢悠悠地翻阅起来,颇有一种惬意和收获感,也情不自禁掏钱带回家。在这里想提一下《不可遏止的活力》,因为该书有一个副标题:“——东西尺度比照中的上海百年建筑”,全书通过中西建筑文化的百年对照,解读了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各种建筑风格不断崛起的历史文化缘故,其既描述了适宜于当年中产阶级居住的石库门诞生,也有适宜于上流阶级休闲居住的英式花园别墅如丁香花园,还有“从远东到白令海峡最好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现为浦东发展银行)、“远东第一楼”的国际饭店,还浓彩笔墨地介绍了改革开放后新崛起的上海宾馆、华亭宾馆等高楼,让我领略了上海百年建筑的风貌,印象颇深。我买书从来是为我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后来这本书也成了我撰写《上海旅游志·饭店篇》的重要参考书。
此后十余年来,季风书园始终会留下我的购书印记,收获也颇丰,先后买入了(清)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孙楷第《小说旁证》、王余光等《中国读书大辞典》、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崔文印《古籍常识丛谈》、马嘶《学人藏书聚散录》、孟宪钧等编著的《纸润墨香话古籍》、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等数十种,其中多种是涉及古籍、版本和书话的读物,也是我近年来爱读和爱聊的话题。如孟宪钧、陈品高著《纸润墨香话古籍》学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全书11章和附录,是一本主要讲述古籍版本、藏书典故、书林掌故等读物,书中不仅概述了自宋至清刻本的演绎,而且不乏个性的见解,如在《第四章清代刻本》中,在讲述清代刻本特点时说:清代刻书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早期,仍然保留明代刻书风格,多黑口,赵体字,字大如钱,纸白墨黑,十分精美;二是康、雍、乾三朝,国力鼎盛,逐渐形成比较典型的清刻风格,出现了一批精写刻本;三是嘉、道时期,仍然继承前朝余绪,不乏佳作,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四是清代末期,特别是同治、光绪朝以后,国力衰退,印刷事业逐步衰落。当然对清刻书的阶段划分还可有商榷的余地,但他们毕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说法,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在上述的几种书中,我较为欣赏的要数崔文印的《古籍常识丛谈》,它由中华书局2009年1月出版,该书虽是223页的一本小册子,然而书中收录的81篇文章,其涉及古籍板刻,经史和历代藏书、禁书的内容,不可谓不广不深,从“古籍的流传”聊起,说到“古籍的著录”“《三国志》裴松之注”“我国最早的藏书机构”“清代的禁毁书目”等等,以轻松和流畅语言,为我们读者讲述了中国古籍的源流和常识,其中也凝聚着作者不寻常的耕耘和付出。作者崔文印在该书的《弁言》中说:“这些古籍常识的写出,想不到前后共经历了整整二十个年头。虽然,就总体内容来说不免有些庞杂,不少地方也不成系统,但作者可告慰的是,每一篇都是认真写来,毫不苟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在纸质学术出版物不景气的情况下,该书出版仅一年后,在第1版5000册印数的基础上,又加印了3000册,这可是近年不多见的畅销学术出版物,可喜可贺。
说到对季风书园有颇多好感,这种好感不仅让我在该书店常有意外的得书收获,更重要的是让我在该店的书架上见到了我的拙著,如《书友斋笔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旧平装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漫步旧书林续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等,虽然书架存放册书寥寥几册,但自己的著作却能在该店出售,而且也被读者所接纳和购走,这对我是一种何等的欣慰和愉悦,也平添了我与季风书园的一份友情。然而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2013年3月3日《新民晚报·文娱新闻》上读到了“季风书园总店月底关闭”的消息,原因:“因为无法承受高额租金,租约到期后,只得搬离。”后迁至上海图书馆站附近。可见如今实体书店经营之艰难和不易,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因为大都市上海,实体书店是不可缺失的光芒。不久,201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季风书园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又开账营业了,令人欣慰。期望季风书园所倡导的“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的经营理念得以坚持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