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及其编纂者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2:01:56

古人治学,都很注重书目和拿捏有关目录的学问。清代著名考据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朗,方可读书;不明,总是乱讹。”又说: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春秋年代,孔子编纂《易》、修订《春秋》、选编《诗》等,就在做这项整理工作的同时,其实际上也在从事目录工作:一是精选文献,如从3000篇诗中选取300余篇;二是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分类,如《风》按地区分,《雅》按时间分,《颂》按作用分;三是写提要,如为《诗》作序;四是为“六经”的各篇厘定次序。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文献典籍,从孔子删定“六经”作序,到战国秦汉诸子百家著述的自序,再到刘向校书的书录,反映了我国目录学的形成过程。此后历代官方和民间都曾修编过许多种目录著作。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数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纂修成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名叫《四库全书》。在纂修期间,对采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没有采入的书籍,都曾分别编写内容提要;后来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汇成一书,这就有了《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朝廷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称谓“四库全书馆”。每当一部书籍校订完成,由馆臣像戴震、邵晋涵、周永年、姚鼐等一流专家学者拟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提要的内容,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订“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等等。各书的提要在编入《四库总目》时,又经过较大的修改补充,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增删厘定完成的。这部《四库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撰,实际上是纪昀总其成。纪昀,字晓岚,1724年生,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兼署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曾得罪遣戍乌鲁木齐。学问渊博,先后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书目》。嘉庆十年(1805)卒。其间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几十个学者的撰写,花了十年的时间,著录图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这一万余种的书籍,每一种有介绍其大致内容提要,而且又有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对于我们了解各类古代的各类著作提供了不少方便。

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大体完成,《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同时写出初稿。几经增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并由武英殿刻版印行,自此后方得广泛流传。该书主要版本有浙本系统和殿本系统及同治七年(1868)广东本三种。1987年底,我在上海书店购得中华书局1987年7月北京第4版影印16开本、精装、繁体《四库全书总目》,共200卷,上下两册,全书(不包括附录部分)1868页,定价28.50元。据卷前《出版说明》记载:“这次我们用浙本作底本,参用殿本和粤本相校”;王伯祥先生断句,才有了这部新版的中华书局《四库总目》。

中华书局版《四库总目》保持了浙本的风格和特点,也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种,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种。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种,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种,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种,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种。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种,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种,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种,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种,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种,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种。集部,包括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种。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并且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例如《四库总目·卷45·史部·三国志65卷》记曰:“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寿事迹具晋书本传,松之事迹具宋书本传。﹍﹍(裴松之注)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所叙不仅指明《三国志》卷数,作者陈寿和注释者裴松之事迹出处,还指出裴松之注具有“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的特点,这也是《四库总目》的价值和长处。金无十足。《四库总目》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四库总目·卷149·李太白集30卷》曰:“唐李白撰,旧唐书白传称山东人,旧唐书则作陇西成纪人﹍﹍此本乃宋敏求得王溥及唐魏颢本裒集唐类诗诸编洎石刻所传,编为一集。曾巩又考其先后而次第之为三十卷。首卷惟载诸序碑记。二卷以下乃为歌诗,为二十三卷。杂著六卷,流传颇少。”其据新旧唐书记载,认为唐代“诗仙”李白是山东或陇西(甘肃)人,这显然有误。李白应当是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李白名气响,历代为他所编的文集有多种卷数的版本,而这里则仅记有李白“三十卷”本一种,其实传世的还有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本,元初萧士赟撰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本等多种。但这并不影响《四库总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权威及收书最多和历史第一的地位。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