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为了买入《王国维遗书》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1:56:00

曾先后去过浙江海宁两次,虽然海宁观潮闻名天下,但我去海宁不是为观潮去的,而是冲着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故居而去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历史研究所的阅览室中就读到过王国维《观堂集林》《人间词话》等代表作,对其学问推崇不已,并萌发要读遍他的著作。据悉1983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出版了一套《王国维遗书》,这对我是一条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然而一打听书价不菲,全套定价60元,这在80年代初可不是个小数目,比我月薪还高。同时,当年又刚刚花去39.5元购入了中华书局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大开面精装本(全二册),顿感钱囊羞涩,手头又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零花钱去买这套书。我这个人又不喜欢向人借钱,当时心里又急又烦,无奈之下,忍痛割爱,将我早年买进的“图书集成”线装本《字学典》、清刻袖珍本《诗经》两套书,变卖给了沪上福州路上海古籍书店的收购处,终于凑足了钱在上海书店换回了这套梦寐以求的《王国维遗书》。当时心中有种说不尽的喜悦和满足感,然尔时过境迁,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是亏了不少。可当年谁会想到如今的清版线装书会涨幅如此之大。人生总是有得有失。何况这近40年来我翻阅过多次“遗书”获益匪浅,增长了不少古史、古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我买入的《王国维遗书》是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9月版据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影印,全套16册精装本。全书包括了当时所能找到的王国维的全部学术著作。几十年来,尽管关于王国维的新资料时有发现,而对此书仅能起补遗作用,王国维一生学术精华基本已收录在这套书内。对于文献、考古、边疆史地研究的专业工作者来说,《王国维遗书》是无法绕过的学术高峰;对于从事近代以来学术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来说,《王国维遗书》是难得的第一手学术资料。全书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插图部分,收录了“王静安先生遗像”“跋段懋堂手迹遗墨”“重辑仓颉篇遗墨”“钟鼎题跋遗墨”等4种;二是《序》,有陈寅恪1934年6月3日撰写的序,宋春舫1935年春撰写的序文,王哲安1936年1月撰写的序文;三是《遗书》,这里收录的所谓全部遗书,是包含当年编者所能找到的王国维遗作和著作,有《观堂集林》24卷、《观堂别集》4卷、《庚辛之间读书记》1卷、《苕华词》1卷、《静庵文集》1卷、《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1卷、《两周金石文韵读》1卷、《观堂古今文考释》5卷、《史籀篇疏证》1卷、《校松江本急就篇》1卷、《重辑仓颉篇》2卷、《唐写本唐韵校记》2卷佚文1卷、《殷礼徵文》1卷、《联绵字谱》3卷、《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1卷、《释币》2卷、《简牍检署考》1卷、《魏石经残石考》1卷附录1卷、《宋代今文著录表》1卷、《国朝金文著录表》6卷、《汉魏博士提名考》2卷、《清真先生遗事》1卷、《耶律文正公年谱》1卷、《五代两宋监本考》3卷、《两浙古刊本考》2卷、《古本竹书纪年辑校》1卷、《今本竹书纪年疏证》2卷、《古行记四种校录》1卷、《蒙鞑备录笺证》1卷、《黑鞑事略笺证》1卷、《圣武亲征录校注》1卷、《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1卷、《乾隆浙江通志考异残稿》4卷、《观堂译稿》2卷《人间词话》2卷、《宋元戏曲考》1卷、《唐宋大曲考》1卷、《戏曲考源》1卷、《古剧角色考》1卷、《优语录》1卷、《新编录鬼簿校注》2卷、《录曲余谈》1卷、《曲录》6卷,共43种104卷,其中最能代表王氏学术成就的当数《观堂集林》。

王国维后半生的主要著作都收于1923年他自选的《观堂集林》这本书中,学者赵万里说:“先生之辑《集林》也,去取至严,凡一切酬应之作,及少作之无关宏旨者,悉淘去不存”。印行《观堂集林》的蒋汝藻说,此书“才厚数寸,在近世诸家中著书不为多,然新得之多未有如君书者也”。读《观堂集林》,我们可以发现王氏在研究古史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殷墟卜辞,二是两周金文,三是战国文字,四是西域汉简,五是汉魏石经,六是敦煌文书,七是铜器定名,八是三代地理,九是殷周礼制,十是古文源流,十一是字书韵书,十二是版本校勘,十三是西北史地。这些研究,是一种介于宋、清金石学与外来考古学之间的东西。王国维“二重史证”其实不是来自西方考古学,而是来自宋代“考古学”,它是铭刻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史学研究,但他的研究还是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考古学。他的研究多属陈寅恪所说的“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但晚年致力西北史地,则属陈氏所说“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还有他早年的文学研究,也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这都是“足以转移一时之风光,而示来者以轨则”的东西(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王国维一生勤奋好学,自1898年22岁进入上海《时务报》馆充任书记校对,他利用公余,常去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氏资助下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并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后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他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听闻北伐军枪毙湖南叶德辉等,颇受惊恐,自沉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休,一般学者论点有所谓的:“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言中写道:“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分划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呜呼,一代学者,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51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都认为不值得。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