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作者:穆紫荆    更新时间:2022-08-15 10:30:00

——“我只要挨着你就心满意足。”(桑葚)

当桑葚还没有进面包店工作时,她总觉得面包房的面包贵。

事实上也是,一个同样一斤重的面包,在超市要比面包店便宜一半还多。

比如在面包房里要卖2.95欧元一个750克重的乔麦混合面包,在超市只要1.09欧元。

所以桑葚对丈夫Sebastian塞巴斯提昂一直要她去买面包房的面包很是抵触。

不是说要省钱吗?怎么就不能在吃上面省省呢?

她习惯了中国人从牙缝里挤钱的思维,觉得既然面包可以省一半,为什么还要买贵的呢?

“哎哟!你怎么又买这超市的面包了?”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看见她从布口袋里掏出个面包来放在桌上就会委屈地高叫起来。

“面包就是面包嘛!这面包和面包房买来的有区别吗?”桑葚一边从口袋里往外拿买来的其他东西一边说。

“有区别!当然有区别!超市里的面包不好吃!” 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皱着眉。做出很厌恶的样子。

“不好吃?我怎么吃不出来呢?”桑葚匪夷所思。

“我们应该多买面包房的面包,否则我们小村以后就没面包房了。”

“原来你是想养面包房啊?!那谁来养我们呢?我们连自己都养得紧巴巴的。你还想养面包房!哼!”桑葚更加不懂了。到底是要省钱还是不省钱?

“好好好!下次面包就由我自己来买!” Sebastian塞巴斯提昂觉得简直是在对牛弹琴。

桑葚叹了口气。她在肚子里嘟哝了一句:“狗屎的欧元!”

她是1991年3月怀的孕,待到孩子于同年12月份生下来时,原本自二战结束后由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个国家于1951年4月18日签署的《巴黎条约》和1967年7月1日签署的《布鲁塞尔条约》所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共体正好于这一年12月11日在《马斯特里赫条约》中将经济和政治结合成一体变成了欧洲联盟(德語:Europäische Union)。并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这对像Sebastian塞巴斯提昂和桑葚这样的家庭来说,有点无关痛痒。欧洲的经济和政治,虽然也牵动着他们的心,可是成立什么不成立什么,他们是无法参与和左右的。

总之一般民众的心理都是,只要是好事,就乐见其成。

桑葚抱在怀里的孩子即将两岁时,肚子里又开始孕育第二个。

到老二也即将两岁时,1995年3月26日由联邦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五个国家在1985年6月14日就签订的《申根公约》 (德語:Schengener Abkommen)开始正式生效,这五个国家率先进入无边界状态。

这对在这些国家具有合法签证的外国人来说是个松绑的大好机会。

就在桑葚和Sebastian塞巴斯提昂带着两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尽情自由地来往于德国周边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时,1999年1月1日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德语:Euro)了。一切都如欧洲政治家们所预计的那样进行得有条不紊。

在德国,欧元对马克的兑换率差不多是1比2。 (实际上是1:1.90)这让所有人的收入从数目上看一下子便少了几乎一半。

不习惯,所有的人都很不习惯。Sebastian塞巴斯提昂对桑葚反复强调:“明天开始你买东西时,对所有的价格一定要在脑子里乘2!乘2!”

桑葚倒觉得奇怪了,有些东西比如草纸是必买不可的,乘2之后又能怎样呢?

所有的价格,相对以前的马克来说,都下跌了几乎一半,对于人们的习惯思维来说,像是物价一下子都便宜了一半似的。不会去想,口袋里的钱,也少了一半。Sebastian塞巴斯提昂就怕傻乎乎的桑葚会落入这样的怪圈。

毕竟平时购物主要是靠桑葚。所以他很不放心。再三叮嘱。然而,对桑葚其实是不必担心的。她对钱的**度,比Sebastian塞巴斯提昂要高得多。因为她经历过到德国留学后每天都要为钱发愁的日子。

她曾经为了省下1.5马克的车钱,背着食品从学校走三站路回家。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省钱。甚至有个留学生告诉她为了省下邮票钱,先在邮票上涂一层薄薄的浆糊,等信寄到家后,让母亲将邮票剪下来再寄回。他用小刀和水将邮票上的浆糊层连同邮撮一同刮掉后,这张邮票还可以再用一次。在当时一张寄到中国的航空邮票是4马克。对留学生来说的确价格不菲。

将这种方法告诉桑葚的人,是对桑葚很信任的。同时也是关系很铁的那种。对方的意思是桑葚你如果还想要省钱的话不妨也可以这样做。在信息传递只靠写信的年代里,一封家书值千金的滋味,留学生们是体会最深的。

但是桑葚没这样做。她胆小。不敢做。她宁可用走路的方法省下车钱来寄信。

所以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的忠告,她一听就明白了。凡是要买东西前,她都会在脑子里将商家所标的物价翻倍。然后和脑子里储存的马克价格比较一番。很快,她便发现,很多商家在物价上为了规整到好看的数目都将物价悄悄地往高处挪动了。

有谁会真正按照1:1.9的价格来计算呢?

比如原来0.99马克的一个小面包按照正常的比例,换成欧元后,应该是0.52欧元。但没有任何商家会真的这样标价。因为这样的价格不符合营销心理学。于是,0.52就变成了0.55,甚至0.59。

不出半年,大家便纷纷发现口袋里的钱比以前不经用了。Euro=Teuro (欧元=贵元)的说法也在人们的口中流传开来。

不满!极大的不满!虽然从理智上大家明白统一货币对欧盟里的各国来说是件好事。对旅游者来说以后去欧元区内的任何国家都不用再更换货币了。这是多方便的事啊。可是旅游也必须先有足够的钱吧。

人们的心和社会舆论在理智与现实之间摇摇摆摆。

老老实实的老百姓们是不会察觉成立欧元的最大好处就是脱离了美元的捆绑。当周期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再发生时,不用美元结算的区域,就可以免受因美元动荡而带来的通货膨胀的灾难。欧盟的成立和欧元的诞生在地球上削掉了12%的美元市场。这是欧洲人开始实现欧洲经济自主独立,摆脱美国控制的第一步。只是政治家们想的什么,老百姓们是不关心的。老百姓们所关心的只是口袋里的钱能让肚子吃到多少东西。

不过相比之下,德国人还算是好的,好比原来1000马克的收入,现在到口袋里只有500多欧元了。

法国人貌似比德国人更惨,他们的兑换比例是1欧元=6.5595法郎。如果原来1000法郎的收入,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就只有150多欧元进口袋。这种数字上的落差,是很要人命的。一个原来10法郎的小面包,直接给商家订价1.59欧元。(什么1.52、1.53这种人们无法以习惯思维所接受的奇葩标价统统被砍掉)

于是无形中,资本家们借着欧元再一次发财了。他们对欧元的抱怨都没有了。而老百姓们则被欧元剥削得更穷了。

在这个时候如果让德国的老百姓们来表决的话,估计他们也是都会说欧元不好的。毕竟钱的数目少了嘛。可是德国的老百姓就是咬牙挺着。一般来说,只要政府决定的事,他们都坚决执行,只是这次都觉得执行得有点苦兮兮的。但是这种苦到了休假的时候就变成甜了。

德国人喜欢旅游,每年至少一个月的带薪假,都喜欢往国外跑。尤其是跑在欧洲大陆以内。这样欧元的统一就带来相当大的好处。再也不用每到一个国家就换钱了。因为无论你换多少钱,最后总是花不了会剩下来,不花掉带回德国也不能用,等到下一次再去时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要么就是硬着头皮乱买一气把钱在当地都花光,要么就是带回家后变成废纸。因为往往到了下次要用时连自己都会忘记放在哪里了。

这件事说起来还是英国人比德国人更脆弱一些,他们在经过了兑换欧元钱包缩水的巨大疼痛后,英国人纷纷怨声载道,最后在2016年全民公投后竟然得出了要脱欧的结果。如此一来,欧洲大陆的人再也不会轻易去动前往英国的念头了。因为习惯了到哪里都用欧元的人们,觉得如果为了去趟英国还要特地去兑换英镑太麻烦了。又不是被英国女王接见,再说欧洲大陆那么多地方都可以玩,何必度个假还要给自己找麻烦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德国人最初的不满浪潮过去后,这种变相的随机涨价,也很快被人们所漠视了,储存在脑子的马克价格也很快就被大脑遗忘。谁又会有那本事去记住千千万万的马克价格呢?记得最多的不过就是常买的黄油牛奶草纸那几样吧。然后自然就是几分钱的事还用得着去较真吗?又不可能不买。

不管怎么说,马克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去追究还有什么用呢?要不了多久,一样东西到底该值多少钱也无人再去追问了。

生活又回归到原本的面貌。你想保证原来的生活水准吗?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设法再去多赚钱吧。

所以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家庭妇女,在那几年里都出门找各种工作去了。

欧盟成立后,欧洲其他国家都陆续跟进。到了2016年,欧盟成员国已多达28个。他们是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英国。不过也就在这年的6月23日,英国举行了公投决定退出欧盟。

桑葚曾是个穷留学生,这种卑微的“出生”让她后来在买东西时,总是习惯性地拣最便宜的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改掉这个毛病。

刚结婚那阵,家里要买的东西很多。Sebastian塞巴斯提昂一到周末就带着她出入各种商店。

可她在里面总是兜一圈就出来了。即便看中了什么,也是拿起价格牌看一眼后就放下。

“你喜欢吗?这个可以考虑。” Sebastian塞巴斯提昂试探性地问。

“不要!价格太贵了。没必要。”桑葚总是这样回答。她几乎从来不说:“我喜欢!”或者“我想要!”

她像一匹被勒着缰绳的马。规规矩矩,毫无东张西望之野心地走在该走的轨道上。无名牌意识。从来不穿名牌,也不认识名牌。买衣服只求自己看着好。给小孩子们买衣服也是如此。

像这样的女人,按理说放在家里做老婆是很经济实惠的。可是Sebastian塞巴斯提昂依然有点哭笑不得。因为桑葚没受过德国妈妈的养育,不知道怎么按照德国人的标准做家务。

就拿擦桌子这样“简单”的活来说,Sebastian塞巴斯提昂也看不惯桑葚的擦法。恋爱时两个人在外面吃,没有擦桌子的问题。在各自的学生宿舍里吃时,通常都是桑葚烧饭,Sebastian塞巴斯提昂擦桌子洗碗。所以也没发现有问题。

偏偏就是结婚后,当一切情况都好起来时。告别了学生生涯的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精力都给职业抽光了。用桑葚的话说就是他在家里做起了老爷。

老爷虽然不再参与厨房里的杂事,却只要他在,便像只黄鼠狼般,时刻注意着厨房里的动静。

桑葚刚把湿漉漉的蔬菜哧啦一声倒入油锅,身后就传来咚咚的脚步声和嘭的一声关门声。

那是Sebastian塞巴斯提昂将厨房的门从走廊里给关上了。那突如而来的一声,往往吓桑葚一跳不说,还在心里留下了一种不太愉快的波痕。

具体也说不清楚是哪里不让人舒服了。但是那种很响的一声砰,然后便被独自关在一个空间里的感觉就是不那么令人愉快。

这种举动和结果反射出来的意思简单地看,就是“我不喜欢听炒菜爆油的声音。”复杂地看,就是在表达“你做的事让我讨厌。”

这种只喜欢结果(爱吃),却讨厌过程的表示,常常让桑葚无语。虽然一个人烧饭时没人在边上挤着挺自在的。可是一个人闷在厨房里烧饭总让人觉得有点落寞。

其实,这也许是和桑葚在中国时,家里烧饭从来不关厨房门有关。别说家里不关,就是她同学家、亲戚家,有的甚至两家、三家合用一个厨房或走廊的家庭(中国以前有很多家庭是利用走廊的空间烧饭的),都无门可关。倒是后来那些搬入新装修的自己房子里的中国人,他们在厨房烧饭时,为了避油烟也都关门。桑葚没轮到有这种日子过便出国了。所以在她的脑子里,所储存的还都是老习惯。

她一烧菜,Sebastian塞巴斯提昂就关门。对这情况桑葚嘴上不说,心里未免有些不爽。这不爽一点一点地,每顿饭一次地,慢慢积累起来。在吃饭时就变成了无情少趣。

想象中夫妻双双把菜烧,一个打上手,一个打下手,间或对菜的生熟甜咸你拿筷子触一口伸到我嘴里,我拿勺子捞一点喂到你嘴里的情景,永远成了幻象在厨房的炉台前虚无着。

接下来如果满满意意地都吃完了也罢。吃完后桑葚拿起抹布来擦桌子时,就又轮到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看不爽了。

他的不爽是来自桑葚和他眼里所储存和看惯的德国女人们擦桌子的样子不同。只是他自己意识不到这点。

当女人都已经是自己老婆了,谁还会时时刻刻地去意识她是谁吗?事实上,桑葚是Sebastian塞巴斯提昂除了母亲之外最亲近的女人了。这种亲近感,再具体点说,就是他在这两个女人身上有着同一种类似奶头般的依赖。

当然,作为妻子来说,桑葚对Sebastian塞巴斯提昂更有一种刻骨铭心,生死与共的和可以在最高自我里享受自由的感觉。

那么德国女人擦桌子和桑葚到底有何不同呢?用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的话说,就是擦桌子应该从上往下,从外往里一下一下地擦,并且一只手在擦的时候,另一只手在桌子的边缘接着从桌子上擦下来的“东西”。

但是桌子上又到底会有啥东西呢?德国人吃饭时,每人面前都有一个放饭碗和刀叉(或者筷子)的饭垫,饭垫上有专门放骨头等渣滓的盘子。如果真有什么东西要掉也只会掉在饭垫上。桌子上一般都有桌布。如果有汁子不小心掉到桌布上了,这块桌布就会被撤走去洗。桌布下的桌面上还能有什么必须要擦的东西呢?

而Sebastian塞巴斯提昂看不惯的就是桑葚那“轻轻一擦”。因为桑葚是拿一块抹布在桌子上左右来回地擦。并且她在擦整个桌子时,也都是如此。或左右或上下,总是来来回回。

这样不是把该擦的东西从左边又擦到右边了吗?头痛!头痛!他一看见桑葚这样擦桌子,就忍无可忍地要数落。而桑葚呢?委屈。因为并没觉得哪里没擦干净。擦个桌子难道还要用牛力吗?看老公哼哧哼哧那个示范的样子,犹如要把桌子上的漆也擦一层下来。咳,她也无语。头晕。

所以一个在肚子里惊诧:“你别是神经病吧?”另一个则在肚子里气愤:“天晓得!你怎么这么笨!”

桑葚比较幸运,虽然她父母已逝,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异国他乡,但是她却不觉艰难。她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心大,不在乎。其实是她有两个父母的幽灵护着。☠他们把女儿所受得气都抢着给糊弄走了。

桑葚在丈夫面前吃了轧头,一转身她就能抛到脑后去。

☠顾恭和☠施婵一天24小时地守在女儿身边。对他们来说,这个还在三维人间烟火中操劳的女儿是☠他们在人世间的延续。。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