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作者:穆紫荆    更新时间:2022-08-15 10:25:09

—— “你是我最后一个女人。”(Laurence)

有时候,人活在世上是很莫名其妙的。一男一女两个原本毫不相识的人,因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机遇没来由地就相识了。按照佛教的说法,那是因为前世的因缘,今生来还债的。

比如有个故事说一个女的经常被丈夫打。打得受不了那个女的就从家里逃出去。在路上她遇到一位高僧,告诉他被打的原因是他丈夫是她前世的一匹马,被她抽了一千鞭,今生呢,他就用打她一千下来讨债的。这个女听后认命回家。故事的结局是果然在某一天这个丈夫突然便不再打她了。从此两人开始和睦地过日子。

这个故事真假不知,但两个人相识后,有的一直在一起可以白头偕老,有的却因半途生出各种各样的无常而分手。用佛教的话来说都是出于因果。

当桑葚走在黑森州的丘林上时,她常常恍惚自己怎么就站在这里了呢?每每和别人说起自己是来自中国的苏州时,她都会想到那一间间以木头为梁柱的屋子,以及一片片黛青色房子和那些微微上翘的屋角。

苏州在十八世纪时就早已是江南最重要的县府。其经济之繁茂一直影响到后续的一千年。

而常常就在此时,只要一说起苏州,她和德国人之间真正想说的话题就不知不觉地停顿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对苏州最简单的介绍:一个以出产丝绸而闻名的地方。太多的家乡情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于是在对方表示惊讶和兴奋的眼神中,话题悄悄地转回到了眼下一些家家户户都会碰到的诸如割草、整修花园、油漆围栏等琐事上。

当然,更多时候,对方还喜欢问她和丈夫是怎样认识的。这除了让她觉得好笑外,还常常惹得她想起自己的父母。

好奇心是没有国界的。中国人对外国人好奇,德国人对中国人也好奇。她当然不知道这都是自己☠父母在背后作祟的缘故,它们总是把桑葚遇到的人设法给拦住并引诱她们聊些有关中国的事。因为☠它们觉得这样会让女儿开心。

孩子心中那块无法填补的孤独和思乡也只有做父母的最了解。

桑葚虽然不确切地知道☠父母在当时的学潮中是如何的一幅画面。只知道晚年的顾恭,九十多岁了,走路时脚已经抬不起来,只能在地上贴着鞋底往前蹭了,却还一直喜欢坐在太阳下的躺椅上,对着回家探亲,最多只能住上一个月的桑葚叨叨着说要回北京的老房子去住。

桑葚问:“您去北京想看啥呀?”

他就说:“燕大。那是我和你母亲认识的地方。”

桑葚无语。燕大早没了。现在是北京大学。这点父亲其实也是知道的。只是上了年纪后,一切又回到老名词上去了。怎么也纠正不过来。

当她问他:“你和妈两个人在大游行时手牵手了吗?”

顾恭却貌似在躺椅上睡着了。对女儿提出的问题不置一词。脑海里却浮现出当时的情景。

事实上那天游行开始时,顾恭并没和施婵在一起,而是和理科院的学生们在一起,施婵则和宗教院的学生们在一起。

他们在12月9日这天凌晨集合后,一起排着队走出校门,在半道上和清华大学的学生队伍合拢,再一起举着用小细竹棍粘着的各色标语纸往新华门而去。

早晨清冽的空气异常寒冷,却遮不住学生们的激动心情。尤其是当他们看见在学校里任教的斯诺夫妇也在游行队伍中时,就更感到自豪。

但是那天由于他们离城内太远,所以等走到西直门时,城门已被警察关闭。无法与其他诸如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队伍相会的他们,便只能在西直门附近改为召开临时的街头群众大会。

由此,队伍便原地解散,改成大家各自分头三三两两地向街头的过路群众们做宣传。直到吃午饭时,顾恭捧了几个烧饼才想起施婵, 施婵呢,像是有感应似地在咬了一口包子后,也想起了顾恭。于是两个人便都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对方。

按理说,要在上千个三三两两的人里找出一个谁来是很难的。所以说,到烧饼凉了时,顾恭也没看见施婵,倒是施婵先发现了他。她从他背后不知何处突然冒了出来,站到他面前,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口袋,一只手将捏着的最后一口包子塞入嘴中。

两个人四目相对时都说不出地欣喜。顾恭把手里的烧饼口袋,递给施婵,施婵把手里的包子口袋递给顾恭。两个人就交换着一起吃起来。施婵吃完了一个烧饼后说饱了,将两个口袋里的东西都交给顾恭说:“跟我一起去发传单?”

顾恭说:“好。”于是他跟在施婵身后,一边走一边继续吃。

他们并不知道这天在城里汇合的近十所学校的学生们,在刚走到西单牌楼平津卫戍司令部附近时,就遇到了军警的阻拦和袭击。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军警们手持皮鞭、木棍和学生们打成一团。当场有数十人被捕。

已经进城的游行队伍至此也被完全打散。

事后顾恭总是想,要是那天他们这支队伍也得以进入西直门的话,他们也会和其他学生们一样从新华门,经过西四、护国寺、地安门和沙滩再到达王府井大街的。而接下来也就面临一场警棍下的混战了。说不定自己和施婵也会被抓进去吧?一切都有可能,一切又都令人想起来就后怕。

当学生们一腔热血地从床上爬起来,在校园里面集合并走出校门时,他们是根本想不到会有回不了校的可能的。一切都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他们以为这示威游行的抗议活动,就像在家里和父母闹一场脾气那样,父母是不可能将自己怎样的。

两天后,12月11日,各大学在学联的领导下开始罢课。要求政府释放被抓的学生。那几天学校里都无人向课,顾恭也每天往宗教院跑。和施婵她们一起忙出忙进。

相比其他学院,宗教院的学生有着更多的社会性的义工服务项目。多一个人手自然是很受欢迎的。所以谁看见他来都很开心,顾恭就几乎变成了宗教院的一名编外学生。

12月16日凌晨,全北平市的学生在学联的组织下,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有将近一万多人的上街游行。分别以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四个集合点,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往天桥而去。

鉴于12月9日游行的失败结果,这一天顾恭和施婵主动地从一开始就走在一起。他们揣着一份万一被打散的担心,从集合出发的那一刻起就并肩而立。顾恭还细心地帮施婵将长围巾在脖子后面打了个结,这样在需要奔跑时就不至于对手和视野造成羁绊。

等他们到达天桥时刚好差不多中午11点,周围前来参与的工人、农民和市民们加起来人数已达到三万多。顾恭和施婵看了心里那个激动自不必说。市民大会结束后,学生队伍继续往前门而去,此时有市民自发性地开始送水送吃的。顾恭和施婵就从一个大爷的簸箕里各拿了一个馒头。

在前门,队伍受到大批军警和保安队的阻拦,学生们就在火车站的广场上举行了第二次市民大会。此时施婵想上厕所。顾恭就说他也一起去。于是两个人便离开队伍,往火车站里的厕所而去。

即便是在厕所里,耳边还是能够听见外面震天的口号声的。等他们从火车站里上完厕所后出来,发现学生队伍已分成了几波。一小部分学生们从前门已经入城,留在外面无法从前门进入的大部分学生据传话的人说必须从和平门或者宣武门入城。

此时已接近下午4点。前门的城门已宣布被关闭。

于是他们两便跟着同学们沿着西河往和平门和宣武门走。不料走到那里时,那两处的城门也都被关闭了。

于是有人就企图撞城门,可是那高大牢固的城门,又岂是几个人的肉体能撞得开的。

场面开始混乱起来。天色渐渐昏沉。施婵的手,不知何时被顾恭牢牢地抓在掌心里。走到了队伍外围的一棵树前坐下。

他们等候良久,直到天色全黑,队伍依然不得入城。只有路灯点点照着黑压压的学生队伍,施婵不知不觉靠在顾恭的身边打起瞌睡来。

毕竟凌晨时分就起床了,又边走边喊了一整天,别说她撑不住了,顾恭其实也很想有张床可以一头平躺下去。

他将施婵揽在手臂里,见她并不反对地垂头睡去。便搂紧了她,怕她着凉。一边焦急地等候着哪阵风会吹来个啥消息。

一直等到接近晚上9点时,才从前面传来话说:军警要求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两所学校的学生队伍先撤,然后才可以打开城门让其他学校的学生入城。

于是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学生们便奉命撤回。顾恭叫醒了施婵,说:“我们可以回去了。”

施婵说:“我脚痛。”

顾恭此时也走不动了。他想了想说:“咱不回校了,这里离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不远,我们去那里先歇一夜,明天一早再回校去。”

顾恭的话是对的。施婵此时早已把顾恭看成是个神派给她的天使般言听计从。他说去哪里,她就点头跟了走。

亲戚家真不太远,走了一小段路,当他们刚走到时,路灯一下子就突然全灭了。

施婵害怕,抱住了顾恭的一条胳膊。顾恭暗叫不好,好在已经到了。就在两人叩响院门的这短暂的不安和寂静里,他们听见从远处传来了一片喧闹声。

不用说,肯定是打起来了。顾恭和施婵忍不住簌簌发抖。如果他们在现场,不知将会遭遇啥?

远房亲戚在认出来人是顾家少爷后,立刻就将他们迎入院门。这一夜是短暂的,他们等天刚刚亮后就告别了往城门而去。城门已经打开,一切都静悄悄地。

顾恭带了施婵往家走。昨夜的喧闹声让顾恭心里非常不安,在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前他和施婵不敢冒然回校。

一路上他们看见了街面上的血迹和撒了一地的各色旗子。

到家也是走了好一阵子的。顾家的院门前静悄悄地。门前一左一右地立着两个小石鼓。顾恭伸手拍门,随着一声吱呀门被打开条缝。看家护院的二饼子看见是少爷后,哗啦一声把另外半扇院门也赶紧打开。嘴里忙不迭地:“是少爷回家啊? 请!快请进!”

就这样,顾恭和施婵一脚踏出了学潮的风波。

事后,他们得知,那天夜里,当清华和燕京的学生们撤走后,路灯就随之熄灭。大批军警不知从哪里突然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们挥舞着刀棍从四面八方向学生们涌来。许多人遭到毒打。

这件事,顾恭和施婵事后在私下讨论过多次,怎么讨论也没讨论出个结果。就是那天军警的步骤像事先布置好的。但是为什么要单单或者故意让清华和燕大的学生先撤,然后再动手呢?又为什么要骗大家说让清华和燕大的学生们先撤是为了让其他大学的学生们能够进城呢?

事后得知,之前那些已经入城的学生们在西单的绒线胡同西口,被警察用刀砍得街上血迹斑斑。据后来报社公布的统计数字,那天被捕的学生有22人,受伤的学生有300多人。

应该说对一个一万多人的游行队伍来说,22和300这两个数字都不能算很大,但那都是些学生,所以即便只有一个,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也很大。

顾恭和施婵两个人躲在顾家大院里一躲就是一个礼拜。

在这期间,两人都不敢回学校去。因为从报上得知,学校内也有教授和学生被抓走了。

顾老太爷就发话了,说“至少三个月不许孙子再去学校!”读不了书最多只是个留级的事,若要进了大狱,那家里就不仅是破财的问题,闹不好还要死人的。

老太爷发话了,下面所有的人都必然执行。谁都懂得,这年头,躲祸都躲不及,哪还能招祸进门呢?

因此老爷和太太就收拾出一间屋子让施婵定定心心地住下。也算是陪儿子在家解闷。谁都看得出,这两个年轻人是互相看对眼了。只是上上下下都不捅破。怕一旦捅破反把施婵给羞走了,连带着顾恭也跟着去。

施婵的家在苏州是小有名声的丝绸商。开着一家名叫小金蝉的丝绸店。家道富裕。这一点顾家听着觉得倒也般配。所以表面上更是不声不响。一味好吃好喝地供着。

这段时间,两个年轻人,就这样整天在花鸟鱼虫间相伴相趣。竟是对时间的一天天流逝听之任之。将学潮之后的萧杀之气关在门外,

转眼就接近年底。1935年12月23日这天是冬至,各家各户的过年气氛渐渐升腾起来。

1936年的西历元旦,对很多只关心农历的老家老户们来说没啥大的感觉,倒是这元旦第二天的腊八,让每家每户早早地就记在心里,各家各户的大灶台从元旦那天夜里就开始煮腊八粥了。

胡同里飘满了红枣、栗子的香味。引得乌鸦和小麻雀们在一家家的屋顶上顺着香气来回飞个不停。

腊八一到,施婵就心急着要回家。因为过年是不能呆在别人家里的。过年必须得早早地回到自己家去。否则是不好交代的。再说,她向学校请假时也用了自己要回家住一段时间的理由,若是因事耽搁了晚走半个月是可以的,完全不走却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施婵就向顾恭提出要回苏州去。而顾恭,像宝玉和林妹妹般整天鬓角撕磨的好日子刚刚开了个头,哪舍得就此结束。

可是眼看腊八已到,接下去半个月后的1月17日就是小年,要留也真是没理由了。急得他在父母面前团团转。想说什么又说不清楚。

老辣的顾家父母倒是对儿子的心思一目了然。他们见儿子大冬天的脑门子上出汗,又吞吞吐吐地干着急,便对儿子说:“你若想娶这个女孩儿呢,就赶快成亲吧。否则到嘴边的肥肉,有可能又飞走了。现在全国都在闹学潮,她此番要是回家,父母趁过年时给她说门亲,不再让她回北平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顾恭没想到父母竟这么开门见山,跳着脚搓着手地说:“那我该怎么办?”

父亲说:“我看你书也不要念了。跟着她回去提亲吧。如果她家同意,就把亲事先给定下来。明年此时,就在这院里给你们操办婚礼。”

母亲说:“干什么还要等明年?正月十五就是个良辰吉日,他们若是同意,过完年就赶快回来办。明年此时,我们就可以抱大孙子了。老太爷就可以看见重孙子了。”

一番话,说得顾恭又开心来又心跳。父母竟然让他跟着施婵回苏州?连年也不过了?

父亲说:“你若现在送她回去,理由很好说,因为到处都在闹学潮,所以路上不安全。送她回去别说我们放心,连她父母都要感激你。”

母亲说:“你们回去过了年后,成的话就马上回来,正月十五我们就在这院子里面给你们办婚礼!”

顾恭领命。从父母屋里出来后,直接走到施婵屋里,一五一十地说了,把施婵闹了个大红脸。抱着床头的一根柱子,可是又不得不点头同意。因为她内心也早已是非顾恭不嫁……这一切就恍若昨日。

90岁的顾恭,闭着眼睛在躺椅上做酣睡状,傍晚的残阳在他身上投下一束稀薄的光。

桑葚陪在父亲身边发呆。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