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上海古籍版古典小说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38:13

记得1997年在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一档谈书节目中,我发言说:“古籍文史类读物,我比较青睐于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的书;说起中国古典小说我则更喜爱上海古籍版。”因为早在1980年前后,我在淮海中路(近思南路)的新华书店购入过多种上海古籍版读物的古典小说:《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三国志通俗演义》《阅微草堂笔记》《龙图耳录》《醒世姻缘传》等多种。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氏40岁左右基本完成该书初稿,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作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经典。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进去,可见它是蒲松龄的呕心沥血之作。《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上下两册,横排本。卷前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撰写的“出版说明”和“康熙己未(1679)春日榖旦,紫霞道人高珩题”的序及“康熙壬戌(1682)仲秋既望,豹岩樵史唐梦赉题”等。“出版说明”说:“《聊斋志异》在作者生前就有不少抄本流传,但后都已失传。乾隆十六年(1751),历城张希杰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而这个抄本又是据“蒲松龄的原稿本抄录的”,所以上海古籍版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也就是以“蒲松龄的原稿本”为底本的标点整理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是种极具文献参考价值的版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嘉靖壬午(1522)本,即《三国演义》“罗本”。此本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基础上,由明代人罗贯中编撰而成的。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扮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版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又经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修改,使小说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三国演义》。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上下两册,横排本。卷前有章培恒等于1979年2月联手撰写的《前言》。章培恒是当代的著名文史学家。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83年任中文系主任。20世纪90年代,章培恒与骆玉明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96)及《中国文学史新著》(1998)出版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和读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突破。章氏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言》中阐述了该书出版的意义,认为它有助于确定罗贯中的时代及其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间;有助于准确分析罗贯中的思想,澄清某些误解,如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被骂得一塌糊涂。而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虽有批判,却也不乏赞美之词。以此阐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重印出版,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文艺读物,也为中国小说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史料。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晚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时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曾总纂《四库全书》并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全书主编之一。《阅微草堂笔记》是他晚年的遣兴之作,著成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兴三年(1798)间。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由6部分组成,计5种24卷1100余则。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1版),上下两册,横排本。卷前有汪贤度1979年10月撰写的《前言》。汪贤度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副总编辑,也是个资深的古典文学编辑,他在《前言》说:“(阅微草堂)笔记的最大特点就是杂”,“十分宏富,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寥寥几句就画龙点睛地凸现了《阅微草堂笔记》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龙图耳录》亦名《三侠五义》,小说叙写北宋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众侠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充分地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愿望。其中包公平冤狱、“铡庞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表现出他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本质。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是侠义派小说的代表作。原系石玉昆的说唱本。石玉昆,道光、咸丰年间著名说书艺人,尤以说唱《龙图公案》名重一时,有人听而录之,故曰“耳录”。全书尽是白文,无唱词,盖记录时略之。《龙图耳录》向无刻本,仅存抄本。目前所知道的抄本有4种:孙楷第先生的藏本(以下简称孙本)、汪原放所收藏的署名谢蓝斋的抄木(以下简称谢本)、傅惜华先生所藏的同治六年抄本(以下简称同治本),还有一种是李家瑞先生写《从石玉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时所据的抄本。李本情况不明,孙本、同治本均不知去向,谢本似已成为海内孤本。《龙图耳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1版)上下2册,竖排120回本。卷前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撰写的《出版说明》,说:“现在刊印所据的是汪原放先生收藏的本子,据汪先生推测,抄本上署名的谢蓝斋可能便是抄录者。”由此可知,上海古籍版是以汪原放所收藏的署名谢蓝斋的抄本为底本刊印发行的。

《醒世姻缘传》本名《恶姻缘》,西周生辑著;全集100回,是明清时期以世情为主题的长篇白话小说,也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以一个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写了一个两世姻缘、轮回报应的故事。前22回写晁源携妓女珍哥打猎,射死一只仙狐,后娶珍哥为妾,虐待妻子计氏,使之自缢而死,此是前生故事。23回以后是后世:晁源托生为狄希陈,仙狐托生为其妻薛素姐,计氏托生为其妾童寄姐,此时狄希陈成了个极端怕老婆的人,而薛、童则变成极端悍泼的女人,用种种残忍的办法来折磨丈夫。全书描写了封建社会里夫妻、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对当时士绅、官吏、奸商、奴仆等各色人物皆有通达的关照,真实反映出宽广的市井百态。但鉴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书也暴露出很大的不足,如宣扬因果报应和迷信思想,以及维护一夫多妻制和纲常礼教等。我购入的《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2版),为上中下3册,竖排本。卷前有著名校注者黄肃秋1983年9月18日撰写的《再版前言》,学者金性尧1980年12月10日撰写的《前言》及卷后附有胡适、孙楷第、邓之诚等考证文字等10种。金性尧在《前言》说:“从小说内容来考察,作者当是天启、崇祯时人,可能活到清初。”在金氏眼里《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人。该书除80年代排印本外,还有清刻本、1936年世界书局排印足本及2008年华夏出版社排印本。

1980年前后,上海古籍出版社集中出版了一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精品,不仅为广大读者带来了阅读的春天,也为研究话本小说史的学者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版本资料。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