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读物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36:28

自2012年10月中旬,参与撰写《上海旅游通志》以来,对我多年所藏之书作了盘点和整理,欲从中发现些有关上海史的史料和读物,以便为撰写志书作参考。经过一番搜寻,有关上海史读物竟然也多达十余种,其中有陶菊英的《孤岛见闻——抗战时期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吴贵芳《上海风物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汤伟等编辑的《上海轶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上海滩与上海人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姚秉楠、施宣圆等主编“大上海”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郁峰、沈飞德等编著《上海名人故居沧桑录》(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叶又红主编《海上旧闻》第1辑(文汇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郑祖安《百年上海城》(学林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胡根喜《老上海四马路》(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等等。

这些书有的购于新华书店,有的却购于旧书店和文庙旧书市场,也有为学友所赠。记得其中购入最早的要数《上海研究资料》,这书是1984年初我于沪上文化街福州路上海古籍书店买入的,一年后我又在该店购入了《续集》,这两种书为旧版重印本,原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学艺团体在《上海市通志》馆馆长柳亚子先生指导下编撰的一部资料集,集中“叙述、考证、分析上海发展历史以及介绍上海地方风貌和各种事物情况的文章汇编”。两集还各载入一些珍贵历史图照,例如,上海小刀会货币“日月钱”、填平前洋泾浜景象及《苏报》等。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上海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提供了可贵的资料。1985年底,我于瑞金二路上的上海古籍出版社门店购入全套“上海滩与上海人丛书”,也是一套极具史料价值丛书。全书精选了记叙旧上海情状、风土、人物的笔记23种。全套10册,每册收录一种或多至4种。上起1840年,下迄1949年,将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方言民俗、城建市政、通商贸易、游艺百戏,乃至各国旗色、巨公名园、趣闻轶事等,尽情展现,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代上海史。其中有我颇爱翻阅、有“缩本上海志”之称的《瀛壖杂志》,该书作者是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政论家王韬,他是苏州市甪直镇人。道光二十八年(1847)他到上海探望父亲,顺便参观伦敦教会传教士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1848年,父亲病故,王韬此时家有娇妻幼女,必须寻找工作,维持生计,得传教士麦都思的聘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担任麦都思的助手,重新翻译《圣经》。1860年,李秀成率领的一支太平军陷苏州、常州、进迫上海。在这期间王韬回苏州老家探望老母时,结识太平天国地方长官刘肇均(刘绍庆),受其器重。王韬于1862年2月4日化名黄畹上条陈,从战略上为太平军献策。但李秀成并未采纳。1862年3月7月清军攻破李秀成王家寺七堡垒的军营,王韬落入清军之手。李鸿章知道黄畹就是王韬,以“通贼”罪下令通缉。王韬亡命香港,后又去英国,游历了欧洲不少国家。期间王韬曾旅居沪上长达13年,对上海沧桑变迁无限感触,他将平时沪上的旧闻新见,随时走笔记录,积篇渐多。当时他并未将它们付梓出版,只是在友朋中传阅,这些人纷纷为此稿或作序或题了评辞。1870年王韬重返香港。是时日长多暇,于是他便将旧稿分类编排,共厘定6卷,1875年,这本“专记上海一邑之事”的著作在广州出版。《瀛壖杂志》内容广泛,旧事、新闻并存,古人、今人皆有。有关开埠以后上海新变化的记载尤为珍贵稀罕,如从西方传入的报纸、电报、缝纫机、煤气灯、印刷术、摄影、外国戏剧、马戏等,作者在书中都作了细微描述,使人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上海正注入一股活跃的新鲜血液,也为后人研究上海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继《瀛壖杂志》之后,初版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葛元煦《沪游杂记》,也是一本叙述上海开埠初期历史变迁的名著。葛元煦杭州人,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旅居沪上,在成书期间的光绪初年,已在租界居住了15年,称得上是一个“老租界”的上海人了。全书以生动可读的语言,记叙了上海开埠后40余年间沪上行政机构、市政建设、商肆货物、交通工具、地方物产、园林寺观、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及黑幕恶薮等各个方面,成为当年旅居沪人士充当了良好的文字导游,又为后人提供了近代上海的丰富翔实的重要史料。随着历史的变迁,书中的景物风貌多已不复存在,有些器具建筑、景观名迹,甚至连一副照片也没能给后世留下,令人惋惜和遗憾。该书文字简明、严谨,内容丰富而切近于实际。如卷一《租界》篇,其说:“租界在沪城东北,周十余里,以河为界。法国自小东门外陆家石桥河北起,至北门外三茅阁桥河南止。英国自三茅阁桥河北起,至二摆渡老闸河西南止。美国自二摆渡河东北起,至外虹口一带止。三国租界英居中,地广人繁,洋行货栈十居七八,其气象尤为蕃盛,法附城东北隅,人烟凑密,惟街道稍觉狭小,迤东为闽、广帮聚市处;美只沿江数里,皆船厂、货栈、轮舟码头、洋商住宅,粤东、宁波人在此计工度日者甚众。”又如卷二,作者在谈到“各货聚市”时说:“上海货物皆有聚市之所,如绸缎在抛球场路南及东门内外,纱缎蟒袍在盆汤弄,丝茶栈居二摆渡者多,洋布呢羽在大马路在抛球场路南及东门内,衣庄在大东门内彩衣街东街,洋广杂货在棋盘街及西(四)马路,古玩玉器在新北门内,眼镜在新北门内,照相楼在二、三马路,钱业南市在大东门外、北市在二摆渡一带,人参药材在东门外咸瓜街,糖行在洋行街,帽铺在二马路中及彩衣街,笺扇在外国坟山左近及庙园,笔店在小东门内及庙园东兴圣街,书坊在城中四牌楼旧教场、城外二、三马路,棉花在东门外一带,米业大东门外大码头大街,木器在紫来街,旧木器在新北门外沿河城脚,竹器大东门外篾竹街,酒楼、戏馆、茶馆宝善街一带居多,冰鲜小东门码头,信局南市咸瓜街、北市二马路,税马车南在小东门外、北在大新街石路西首,雇内河船北在老闸门大桥河下、南在大东门外码头。”客观、生动地描绘了上海开埠进入近代,出现租界后开始逐渐涂上西方色彩及商业性特征,呈现出接近当代城市发展水平的商业新气象。当然作者在反映近代上海发展和商业繁华的同时,也揭示了“上海烟馆,甲于天下”,还有“放白鸽”“仙人看香头”等丑态百出的黑暗社会现象,道出了旧上海只不过是一个畸形繁华的城市。这也为后人客观全面的研究上海近现代史,提供了不可多见的史料。

接下来我还想聊聊由姚秉楠、施宣圆等主编的这套《大上海》丛书。全套丛书共5种:《上海港:从青龙镇到外高桥》《石库门:寻常人家》《亭子间:一群文化人和他们的事业》《十里洋场:被出卖的上海滩》《东方好莱坞:中国电影事业的崛起与发展》。其中我最珍爱是学友茅伯科1992年3月29日赠予我的签名本:《上海港:从青龙镇到外高桥》。他是该的作者之一,也是我70年代初期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学习进修时的学友,后任《上海港口》杂志主编,长期从事港口管理和研究,是沪上港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所以他参与撰写《上海港:从青龙镇到外高桥》是最合适的作者人选。全书共6章,从青龙镇写到吴凇口,从吴凇口再写到黄浦江,不仅描绘出盛衰起伏的上海港,还为我们描述出东方大港的今天和明天。他在书尾预言道:“到21世纪,上海港将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综合性、多功能、国际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枢纽港口,一定能够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今预言已成为现实,因为从2006年起,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也占世界第三,上海港已是世界著名港口。丛书中的其他4种,紧紧抓住颇具上海特色和魅力的石库门、亭子间,通过居住于其间的鲁迅、茅盾、瞿秋白、冯雪峰、潘汉年、周扬、柔石、胡也频、丁玲等一批作家、文化人的创作和生活,展现了他们的伟大事业和成就;又通过对“十里洋场”和“东方好莱坞”描绘,展现了旧上海租界上中国人的屈辱生活及上海电影对中国电影业发展的贡献。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