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购入《李白与杜甫》等那个年代的书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03:26

1971年9月13日**坠机事件后,社会上原先发疯般的“极左”浪潮一度似乎略有所收敛。进入1972后,新华书店露脸的新书也有所变化和增多,有书买、有书看,我个人感觉也比往年有了或多或少的愉悦感。这从1972年2月15日我所赋的《初一早晨偶语》诗篇中可窥见一斑,其曰:“爆竹频频惊回梦,又告一岁贺新春;旧巷门前换新联,门神太公今不信;昨夜雪花披银装,晨起一枝报春开;万物春天竞自由,我欲争春赋新篇。”显露了我“一枝报春开”和“争春赋新篇”的愉快创作感。

这年我购入的第一本书是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1月第1版,是在1972年1月上午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中购入的;第二本是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第2版,是在离我家最近的上海西区徐家汇衡山路上新华书店买入的。我对郭沫若的学问始终是景仰的,在无书可读的年代,能购得他的文史作品比吃上美味佳肴还快心,我也读得很认真。记得《甲申三百年祭》卷前有编辑部1972年1月撰写的《出版者说明》:“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写于1944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的三百周年而写的。这篇文章先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来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这次重印,作者作了个别文字上的修改。” 郭沫若的这篇文章发表后之所以受到社会重视,不仅展示了郭氏的史学才华和文笔才艺,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现实的启发和警示作用。中国gcd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避免重蹈李自成失败的覆辙,必须继续保持革命的朝气,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境界。此后我又先后购入了《陈玉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第1版,(法)普·利沙加勒《一八七一年公社史》人民出版社1972年2月第3次印刷本,《天体、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4月第1版,洪世涤《陈胜、吴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汪子嵩、张世英、任华等编著《欧洲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北京第1版,唐晓文《劳动创造了人》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第1版,《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7月第1版,张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8月第5次印刷,(日)马功良彦《田中角荣其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苏联)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史星《原始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11月第1版,杨天石《王阳明》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英法德俄历史1830—1917》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2次印刷本,等等20余种。首先,上述这些书,从学科上已涵盖了文史哲,其中《戊戌变法》还是系列历史丛书出版物,该书是《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撰写和推出的第一种,同年9月又出版了《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后又出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北洋军阀》等多种;其二,内容上不仅有中国历史的,还有西方史的,如《欧洲哲学史简编》《英法德俄历史》,有了“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西方历史文化为我所用的思想尝试,逐步摒弃“文革”初,盲目排外,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其三,有了研究和介绍中外历史人物的作品,如陈胜、吴广、王阳明、陈玉成、列宁、田中角荣传记,其中不仅有历史人物、农民领袖、革命领袖,还有现当代资产阶级的政治人物。当然对当代的资产阶级政治人物传记的出版还是严格和谨慎的,当年出版《田中角荣其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就采用“内部发行”的形式,出版此书也鉴于当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的政治需要。1972年,我还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读物的兴趣和研究,当年我发觉要写出理论文章,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根本写不出被社会认可的文章。那年人民出版社于1972年5月和10月先后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本)、《列宁选集》(4卷本),我也分别以5元和5.7元,将每卷厚达近1000页的8卷本书从新华书店买回家,珍藏至今。

1973年我购入的第一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撰写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一册(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2月第1版。据该版《前言》介绍,该套书原先上下两册,1941和1949年先后出版,解放后刘氏又进行修订,分为上中下三册,于1957、1962年两次印行。这次修订是因为原书中“存在着的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东西,不适宜时代主流思想,所以必须重新再作修订。读此书我发现无疑只是增加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时髦观点,其实是越改糟糕,越改越荒谬,好在粉碎“四人帮”后,刘大杰还是将书的内容恢复到了1962年的原先面貌,背叛荒谬,回归正确。那年我还先后购入了,周一良、吴一廑主编的《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4月第1版(包括“上古部分”“中古部分”和“近代部分”,全套共计四册)。1973年下半年在中国学术思想界涌现出一位明星教授杨荣国先生。他时任中山大学中国古代史系主任,对孔子思想一直持批判态度。当年全国正在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因此杨荣国所著以批孔为主题思想的《简明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第1版)、《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第2版)成了时尚读物。他在书中说:“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他要维护殷周以来的奴隶制统治,杀了当时要求政治革新的少正卯,这表现出孔子的反动立场。孔子晚年聚徒讲学,宣传他维护旧制度的思想和主张,由他弟子记录下来的《论语》,是他思想的代表作。”将孔子武断定性为“顽固地反对社会变革”的保守派。此书一出版就成为热门畅销书,震撼社会各界。我也在第一时间将这两本书买回家。此后我还先后购入钟毅《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4月第1版,(俄)绥拉菲摩维支著、曹靖华译《铁流》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第11次印刷本,赵纪彬《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人民出版社1973年10月上海第1版,杨宽《商鞅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第1版,田昌五《王充——古代的战斗唯物论者》人民出版社1973年11月第1版,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1版,等等30余种。综观1972和1973年所购藏的约60种书,可见文史哲读物,尤其是文史读物始终是我所爱选购的书籍。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