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所谓沉沦
广告

所谓沉沦

作者:杨开润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551


我还一直记得,多年前在看《读者》时,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郁达夫的第一位夫人孙荃,讲她如何对郁达夫深情不渝。文章中对于郁达夫抛弃家庭的举动,作者并没有给予过多的评价,可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对这位才子的谴责之情,当时我也是如此的,拉着同学一同指责这个在我看来人品相当不好的文人,我无法理解他是如何做出这等令我十分不齿的事情,后来对于这么一个人也别无好感,只想着这么一个“斯文败类”,实在不值得我喜欢。年龄渐长,对于这个文人圈里的一些古怪风气已习以为常,尽管依然不喜这些所谓有才华的作家的种种举动,但也不再排斥他们的作品,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读了《沉沦》。

不得不说,郁达夫这个人似乎对文字天生的有一种驾驭能力,到底是九岁便能赋诗的神童。小说的一开始,便让人对“他”产生了无尽的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他为何会觉得孤冷的可怜呢?似乎这第一句话便注定了“他”与世人之间厚厚的屏障。他的思想的病态也早就注定了这么一个人物的悲剧结尾,以至于到后来行动的愈来愈诡异。然而,他又热爱生活,渴求自由与爱情,也或者是“他”的生活环境使然,留学日本的学生背负着深重的国耻,爱情可望而不可得,于是想麻醉自己,但良心又自谴自责;整天过着沙漠般孤寂苦闷的生活,处处受到歧视和欺侮,但又没有与黑暗不合理现实进行搏斗的勇气,他能如何?不过也是种自我安慰罢了,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房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他”的内心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的冷漠歧视”,他逐渐不能控制自己内心的情感,随后便是自渎与寻欢

郁达夫在书中通过最直白的语言描写,发泄“他”内心的诉求与渴望,亦或是他自己的独白:“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他”深陷情爱的漩涡,只为一尝那种快感,然而当那种满足与肆意过去后,是更多的空虚,更大的欲望。内心的扭曲使他更加诡异,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世界对他的不公与冷眼,他报复,最后陷入无尽的漩涡之中,冲动与偏执让他最终迎来死亡。他可悲的一生最终便是这么个结尾,客死他乡。

许多人在读完后,对于“他”是鄙夷的,似乎他天生便就是这么个败类,看到他的结局时,一定有人拍手叫好,高喊:“这么个人渣,死得好!”毫无疑问,这种人的确可怜又可悲的很,他为世人唾弃,可他或许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饱读诗书八股的知识分子们最为真实的写照。对郁达夫生活有所了解的人,并不难从沉沦这个主人公中看出郁达夫自己的影子,同样是去日本留学,同样的内心深处有过迷茫,同样的有着救国的愿望。“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这不仅是主人公的呐喊,同样也是郁达夫的呐喊,彷徨与异国他乡的郁达夫,无时无刻不想拯救黑暗的中国社会,和处在存亡中的他的同胞们,他反复地叙述自己的不幸处境,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愤懑,去反抗那个腐朽的社会。作者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在当时十分敏感的话题,来解放人们保守的思想,从而为后来的青年一代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让后来的中国文学走向了新的变革。

后来,对郁达夫没有了本能的排斥,尽管仍然不喜他的为人作风,可对于他的作品却有了不同的看法与认识,不可否认他对于中国文坛的贡献是巨大的。

有人说:“《沉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像一面镜子,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属于我们独有的年轻的气息和思索。”所谓沉沦,只不过是知识青年被黑暗压迫的悲歌,其实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鼓舞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壮歌!一首不屈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