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希望——读《萧萧》有感
广告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希望——读《萧萧》有感

作者:邵方恬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23


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我是不敢自称读过很多的,最初接触到的,是语文教材中《边城》的节选。幸而老师并未只让我们盲人摸象般地草草翻阅课文,还领我们观看了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那些蕴藏在文字间的湘情、山山水水、朦朦胧胧的人性美,在翠翠“小兽物”般的纯真中,我心目中渐渐模糊勾勒出一个似乎总是温和、乐观着的沈先生的形象。

可是这次阅读了《萧萧》,又更深入地去了解沈先生,才发现之前模糊的印象,只是一个表象。本次推荐的25篇文学作品,都是在新文学运动中和战争背景下涌现的新文学经典,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中批判、呐喊和沉郁的情感层出不穷。他们似乎都在急切地破而后立,《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是新都市女性对于封建束缚的突破,《鬼恋》描写一位不堪现实烦扰、“看破红尘”的“鬼”,《二月》中的主人公怀揣着新时代的热忱在封建礼教中挣扎而出……

他们都在挣扎,在新时代的环境中、在不断变革的文化思潮中挣扎,渴望着突破与解放。可沈先生笔下的萧萧似是不同的,除了每年六月天里女学生的过身,会在萧萧的心头溅起一圈涟漪,那些激进的、挣扎的变革,似乎与乡下鸡犬相闻的生活没了半分交际。沈先生似乎“怀旧”得多,他不愿将之前的丑陋赤裸裸地揭露出来,而是含蓄地隐没在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中,隐没在祖父与他人摆的龙门阵中,隐没在萧萧似是而非的天真梦境里……而最吸引我的,绝不是这种含蓄地“怀旧”,而是潜藏在这状似“怀旧”的外表下的希望——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值得批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但封建礼教下也能有最美好、质朴的人性坚韧地绽放着。

萧萧在“吃人的”环境中成长着,即使婆婆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萧萧的“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因为她虽没有接受女学生般的教育,她身旁的人以及她自己都拥有一种“人性”。所以她在出嫁成为童养媳时并不哭泣,因为她是个在人性坏境中成长着的糊涂的自然人;在花狗大诱她做了坏事情后,她也不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因为毁了贞洁就寻死觅活的妇人,“萧萧仍然是往日的萧萧”,只是生理上的变化使她本能地感受到了不安与暴躁。大多数同题材的小说到了这儿,都是要撕开温柔的表现,将血淋淋的吃人的社会展现在人们眼前了。可是沈先生笔下的乡村却因为人性的希望绝不会是这般模样,就连家中的混乱也是“各安本分乱下去”,伯父不忍将她“沉潭”,虽恼她的不是、丢了脸,却还是选择了“发卖”。更令人惊奇的是,因为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大家也是“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所谓吃人的东西似乎完全没有腐蚀到这个乡村里人们心中的美好。更因为萧萧生下个儿子,萧萧竟然就顺理成章地不嫁别处了,还按之前的安排与小丈夫拜堂圆房,家里人对于萧萧生下的牛儿也十分接受,简直就是一个乡村童话故事了!

可若这只是个歌颂人性美好的童话故事,沈先生是完全不必写的,他曾说过:“我想到的是用我作品去拥抱世界,占有这一世纪所有青年的心。”若只是个单纯美好的童话故事未免太脱离现实,更谈不上“去拥抱世界”,更是会引导一种消极沉迷美梦的态度,如何去“占有这一世纪充满着民主自由的青年的心”?

所有女学生在乡村田园生活的背景里,一次次地过身。乡里人在摆龙门阵时歆羡与轻蔑地提及,萧萧也不由自主地向往着,准备逃走时也想着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这在我看来也是沈先生自身的一种影射,他的家乡便在山环水绕的凤凰乡村,同萧萧一般也是乡村人。1922年他去往城市北京,虽只有小学学历,亦渴望上大学,这与萧萧向往着成为女学生是同样的,在当时的沈先生眼中进入城市、接受大学教育必然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于是故事里的萧萧也便预备着走与女学生同样的路。但是,1923年他却未能被录取,只能以一个乡村人的身份在城市做一个格格不入的旁听生。《萧萧》一文的写作时间是1929年,此时的沈先生已经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艰难与悲凉,他不舍昼夜地奋笔疾书仅仅是为了吃饱穿暖,于是萧萧的逃跑之路便也没有实现。在我猜测,那时的沈先生按照自身经验来看,应当是认为作为一个保有人性的乡村人,去城市成为“女学生”并不是理想的出路。反倒是继续呵护和保有这种“人性”,在乡村的背景下与封建礼教相对抗,发挥传统中质朴美好的部分,更能自然与有效地拥抱新的文化与社会。这也大概就是沈先生写这篇《萧萧》所想要表达的吧!不同于鲁迅先生笔下的绝望,沈先生从自己家乡自然的山水、自然的人民中,为一类人找到了在新时代潮流中前进的方向。

当然,在那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个充满希望的故事背后也依然充盈着隐忧。牛儿在故事的最后接亲了如萧萧当年一般的童养媳,这个小媳妇是否会是另一个在懵懂和封建礼教背景下成长的萧萧呢?她是否也能和萧萧一样拥有童话般的结局呢?显然,这种对封建弊病的抗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绝不是一个人的胜利,它必然需要女学生过身带来的新时代信息的刺激与反思。当然,在山环水绕的湘西,那种美好的自然人性应当要永远散发光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