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爱情的欢畅与生活的悲哀
广告

爱情的欢畅与生活的悲哀

作者:吕守钰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341

——评张爱玲《倾城之恋》之女性形象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某天,白公馆半夜敲响起了门铃声:白流苏的前夫死了。白公馆里的所有人都盼着流苏从这个家出去。白老太不愿落下骂名,热热咧咧地张罗着宝络的婚事,而范柳原却意外看中了流苏,经过香港沦陷等一系列事,流苏如愿以偿地成了范柳原的妻。

倾城之恋就是这些。

倾城之恋不止这些。

白流苏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28岁的白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白家是一户大家族,但此时已逐渐没落。白三爷,白四爷都好赌。几个太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她们看不起流苏,仗着自己守妇道,逮着机会就羞辱流苏。而她们从没想过此时自己看上去很体面,有一天说不定比流苏更惨。一个个封建、蛮横、虚荣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整个家族内部人情事态的描写入木三分,展现了一个没有家庭温情却充满斗争的白公馆,形成了一幅社会风俗画。流苏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她没有上过学,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未来的追求。在这里她只能学习要如何做一个好的附属品。白公馆的封建思想压迫着流苏的个性,扭曲着流苏的心灵,这是流苏不可避免的第一重悲剧,这也是当时千千万万的女性的悲剧。

流苏离婚七八年后丧夫,在白公馆她处处受冷眼,想寻求白老太的理解却发现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流苏厌恶,而她对未来却是毫无把握的,仿佛不知何处寄身的一根稻草,想要飞出去,却生怕放开了手,从此被风卷得无影无踪。流苏被环境所迫开始想要突破桎梏追求新生活,这份被动是她身上的第二重悲剧。

流苏望着白公馆的堂屋,一切都那么旧了,每天都一样的单调无聊——“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在白公馆里苟活毫无未来可言,年华逝去,孤独老死可能就是她最后的结局。一个从众人脚底的尘泥中顽强开出花来的女人,纵使有一天她可能会开到云蒸霞蔚,终是“花开不多时,缘去总随风”。面对让人如此心酸和心疼的宿命,流苏并不拘泥于她三哥所说的那些三纲五常,她要为自己的命运赌一把。

虽然社会礼教束缚着女性,让她们思想僵化,成为逆来顺受的人偶。可在她们的内心深处,女人的天性让她们想要获得全身心的自由。这信念虽然微弱像是星星点点的火光,却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最宝贵的一点。

用范柳原的话来说:“流苏是真正的中国女人”。她那娇媚的风韵,娇怯的情态无不令柳原倾心,流苏又是极聪明颖悟的,正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出身白公馆,境遇不堪,离了婚又死了前夫,在娘家走投无路。这使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深谙世俗而又神经敏感,流苏对别人时时提防着,对于范柳原真真假假的情话总是轻轻巧巧地随便应着。范柳原不过是流苏的赌注,流苏并不敢真心实意地对柳原,对于柳原火力十足的进攻她只不过一直在保护自己。范柳原是英国归侨,受够了女人们的追捧,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明白流苏的境遇觉得和自己有些相似:受够了周围的坏人坏事,面对这些而隐藏了一个真实、单纯的自己,时间久了已不知哪一部分是别人的,哪一部分是自己的了。然而范柳原并没有勇气去改变自己:“我有钱,有时间,有大把机会花天酒地地鬼混”。就是这样一个浪子,迫切地渴求流苏能真正地懂得他,理解他。

浅水湾的月美得渺茫,范柳原给流苏打电话,他第一次告诉流苏:他爱她!当流苏再次拿起听筒,柳原在那边问到:“你爱我么?”也许是,也许不是,流苏不能确定,不愿承认她为了柳原的钱,她还有自己最看重的尊严,还有对柳原的真感情,她不想把婚姻当做一种依靠男人获得物质保障的手段,可她又不得不向此屈服。流苏是多么渴望一位守护者,渴望能获取柳原真正的爱,而她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做柳原的妻。在流苏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时,连可以平等地爱的筹码也没有,她没有经济上的保障,何来独立人格?第三重悲剧由此可见一斑。

范柳原了解流苏的出身,她的踟蹰,她的无奈。但他觉得流苏并不真正的爱他,觉得流苏只是因为她无奈的境遇走到这一步。柳原讲究两个人精神恋爱,“死生契阔,与子相悦”,这样的爱情太美好,连他自己也觉得像是一场梦,像是水中月,镜中花。比起外界力量,人是多么渺小,“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流苏只是个自私的女人,柳原也只是个自私的男人。“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流苏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哽咽起来。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色的光棱。也许彼此的共鸣就在那一刹那,仅仅是一刹那而已。浮生面具三千个,谁人与我共长歌?但我宁可相信他们之间所有的情场斗法、精明算计和逢场作戏在此刻都化作了一片坦诚。这世上没有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们之间是多么相似,可谁都不能最先摊牌,否则似乎就成了输家,而一张张面具之下是一颗颗脆弱的、挣扎的、渴望理解的心啊。

一定程度上,柳原是狠毒的,他爱她,却待她不过如此。他摸准了流苏逃不出他的手掌心。流苏气愤之下回到上海,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禁不起老!那种无法挽回的年华颓去的萧然,那种紧拽着岁月不肯松手的不甘,是一种让人过目不忘的刻骨苍凉。无形的大手压着她,她无法不向柳原屈服。

生命原是微妙和脆弱的,香港沦陷感化了范柳原,也让流苏感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的微不足道。这两个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人对未来,对生命都难以把握,而他们能依靠的也只有彼此了。流苏和柳原结婚了,他们之间不再有虚虚假假的场面话了。大家都以流苏的再嫁为榜样,星星之火在千千万万的女性心中燃起,一场社会革命正在慢慢发酵——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由本篇小说来看,在张爱玲的笔下,那个时代的女人就是这样一种怯懦无用的“软体动物”,没有力量,没有能力,怀着被现实压迫的无奈和孤寂——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的挣扎,让人看见了社会的暗藏汹涌。就如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肆。”

作者的语言有着中国传统文学之美,也可说是“朴素,也放肆”。善用反讽和色彩描写,有时极富浪漫情怀,如柳原口中所说:“口渴的太阳汨汩地吸着海水,漱着,吐着,哗啦啦的响,人身上的水分全给它喝干了,人成了金色的枯叶子,轻飘飘的”。冷静的文字下有着淡淡的忧伤,让人透过圆满的结局却依旧看见其中的悲剧色彩。傅雷先生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道:“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而我从流苏身上看到的,是爱情的欢畅和生活的悲哀。

流苏是个可怜的女人,在娘家无处容身只求得婚姻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但她也是幸运的,最终柳原懂得了她,流苏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这不仅仅是流苏的自我突破,更是广大女性同胞开始寻求自我的一个缩影。

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是要看它最繁华的城市有多美,而是要看有多少平凡的百姓为他们的生存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纵观我们的文明史,尤其是过去的一个世纪,呈现给我们所有的奇迹中最显著的莫过于妇女的进步。许多压迫妇女的保守思想都已被消除,女孩们获得和男孩一样平等就学、独立工作的权利。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正不断成长,她们有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人生追求。所有的妇女和女孩都应该知道,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改变是无数人累积、反抗、突破、思考后的结果。如今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为之增光添彩,不仅传承古典女性贤良淑德之光华,更要追求现代女性身心独立之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