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忆呼兰 品萧红
广告

忆呼兰 品萧红

作者:刘远捷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199

——读《呼兰河传》有感


寒潮来临在重庆冬日下雪的夜,我再次捧起萧红的《呼兰河传》,重温一遍萧红儿时的回忆。

两次阅读《呼兰河传》都是在寒冬,仿佛只有冬的严寒才能让我切身体会萧红在北国呼兰河生活的那段岁月。第一次读《呼兰河传》是在小学,那时的我懵懵懂懂,一本书读下来只记下了呼兰河傍晚让每位孩童都充满奇妙幻想的“火烧云”和那个让儿时的我十分羡慕和梦寐以求的被萧红视为“珍宝”的后花园。直到看了许鞍华导演拍的萧红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我才对这位离世已久的民国才女多了些许的好奇与怀念。再读《呼兰河传》或许是了解了萧红生活的大背景和她坎坷的一生,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如今的我读起来竟感到有些沉重。在呼兰河的那段岁月对她个性的养成和颠沛流离的一生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幼时萧红的家是荒凉的。《呼兰河传》中她曾多次提到“荒凉”二字。孩童时期本该无忧无虑,一根绿油油的狗尾巴草玩耍起来足以打发一下午的闲暇时光;一件妈妈织的花毛衣穿起来足以快乐地炫耀一个寒冷的冬季;一碗亲人包的水饺吃起来足以感受到整个家的温暖。年幼的萧红,何以感到荒凉。显然,这荒凉已不再是表面上家里房屋的简陋或人烟的稀少,亦不是后花园冬季万物的枯萎与销声匿迹,而是年幼萧红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身为女子的萧红是悲哀的。性格同样固执、执拗的父亲与她有一道永远跨不过的羁绊,生活中父亲个性古怪,言语甚少,萧红对他恨之入骨。她的母亲可以随意打骂她,看着母亲逝世时,年幼的萧红竟不怎么伤心,祖母甚至可以用绣花的针刺她,虐待她。幼年萧红的眼中只有祖父是可以依赖,懂她,知她的亲人。《呼兰河传》中提到最多的和赞美最多的都是她的祖父,他教她念诗,教她识字读书,教她了解人情世故。她曾默默地在文中感慨“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然而祖父给的那一丝温暖终究抵不过周围人的冷漠,孤独、寂寞的种子依旧在幼小萧红的心中生根发芽。

萧红是心系劳苦人民,看破封建世俗的。《呼兰河传》有两段触目惊心的故事。小团圆媳妇被婆家毒打虐待,最后被封建迷信迫害致死,邻居们却把她当作笑料与故事口口相传。身处社会下层的冯歪嘴子娶妻生子,陷入困境时无人相助,遭受周遭的冷嘲热讽。年幼的萧红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本身处在封建社会弱势的她却无能为力。那时的她只想冲破这封建束缚,挣扎着离开家,去外面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多年后,战火纷飞中,在《呼兰河传》里,她用她淡淡的,质朴的文字记录下贫苦人民的悲哀与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冷漠无情,用力地为后人敲响了警世钟。

萧红是向往自由的,她想化为一只展翅翱翔的苍鹰,盘旋在不受世俗羁绊的高空。她曾感慨“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或许这是她爱后花园的另一个原因。她能在植物的“自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那个黑暗不见光明的年代,植物都能纯粹的依着自己的“性子”生根发芽,然而作为有思想有抱负的人却只能在桎梏中无声的呐喊。黑云压顶,不见天日,没有自由的萧红像一只被禁锢的小鸟。

幼年时家的荒凉,对封建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由的无限向往,让萧红走上了一段生命道路的不归路,也让她与呼兰河的离别成为了永恒。在生命即将流逝之时,她用细水长流般的文字记录下她儿时成长故土的所见所闻,《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而且更像一面照亮她个性的明镜。让后人在阅读中知她、懂她、了解她。我渐渐理解了她对每一次人生方向,对每一段感情的抉择,都是其性之使然,也正是因为她的个性,她的经历,才有了中国文坛上一部部响亮的著作,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她成为文坛史上一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