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人世或无觉慧,世间永存觉新
广告

人世或无觉慧,世间永存觉新

作者:云芸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188


我第一次读巴金先生的《家》时,只有12岁。第二次读家时,也就是今年,已经16岁了。其实4年吧,对于一个阅历丰富的老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瞬的事情,如若这四年间不曾发生什么重要的事,那么根本不会在老人的记忆中停留。可对我来说,4年就是目前为止所有岁月的四分之一,并且这四年注定是个很敏感多变的时期。我去感受任何生命的变化都会影响我所谓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读《家》的我,重心放在了完全不同的人物身上。

12岁那年读《家》的时候,我很喜欢觉慧。年少的孩子,喜欢在电影电视剧开场时拉着妈妈问谁是坏蛋,那个时候的孩子不看脸蛋,喜欢所有正义凛然的英雄。所以应该这样说,热血走向新时代的觉慧对于小孩来说实在太迷人。他风度翩翩,追求着不同寻常的爱情,动不动还随着自己的心和大人对着干。所以即使鸣凤死得那样悲剧,小时候心里充盈的却全是觉慧出走的英勇壮举。

16岁这年,高三期末复习。翻到名著导读时再读《家》的简介,觉慧还是那个有点年轻有点冲动的绝对正面角色。自己却突然在四年的读书生活中得了一种“打倒主人公”的病,我渐渐明白人长大的过程其实也是脱离权威的过程,不单靠着所谓的名家导读,而是靠着自己不断读书去体味这世界的风景,去感悟人与人的不同。于是我重读了《家》。无法想象的是,我几乎有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一次,我很喜欢觉新,与其说是喜欢,更不如说是怜爱。因怜而爱。想当初在学习《苏武传》时,老师极符合逻辑地将卫律李陵与苏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人公人物形象时,我第一次生出了一种心疼的情愫。苏武是铁骨铮铮的英雄,卫律是小人,而李陵只是一个普通人。李陵懂得不去过分卖国求荣,可同样也没有异于常人的意志力,他只是千千万万个咬紧牙关尽了力就倒下了的你我而已。而我们,无端地让他背上了很多包袱。在《家》里面,也是这样。觉慧是热血进步的新青年,觉新是读过书却依然迂腐守旧的普通人。我们同样,扔给了他太多包袱。

12岁读《家》,只记下了觉慧出走的英姿。16岁读家,三个情节久久无法忘怀。一是鸣凤之死的后续情节,那个觉慧呀,震惊了难过了,但是也忘记了。我们可以说鸣凤只是觉慧生命里的过客,也可以说鸣凤只是旧时代迈向新时代的牺牲品。但我觉得无论哪种说法,都显得觉慧太轻薄,忘记生命,失去敬畏,于大于小,觉慧在12岁的我心中的完美光辉已经失去了。二是觉新躺在小阁楼上哭泣,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觉慧讲的--觉慧在12岁的我心中的完美光辉已经失去了。二是觉新躺在小阁楼上哭泣,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是觉慧讲的——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关于这句话,12岁的我一定无比赞同,是啊,我们歌颂纯真歌颂抗争瞧不起所有的懦弱与卑微。可人啊,一定要长到一定年纪才会明白,这世上很多泪你只能偷偷地流,这世上有些地方你必须装模作样。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吃着泡面加班也要告诉她我很好。为了不让自己显得懦弱,而必须趾高气扬。生活就是这样,人人都需要两副面孔。我们是市井小民,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三是觉民逃婚时,觉新夹在中间两头受气的时候,我曾无数次设想,如果是我,我要怎么做。我有着向往自由的心,却不具备向往自由的灵魂。其实生命就是这样吧,命运给了觉慧很多,给了他思想还给了他机会,而自小被铐上命运枷锁的觉新,不具备这样的机会。你是大哥呀,全家都靠你了,于是被迫早早地放弃了梦想,干起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活儿。

12岁的我,觉得有勇气和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就是无上的英雄。

16岁的我才明白,取是能力,舍是境界。觉新从不具备取的能力,我们何以用舍的大义来要求他?

生活很残酷,但生活往往孕育着残酷的美好。我们体会到这些,却又在心里准备了两套标准,一套严苛,对待他人,总是谴责,也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一套宽松,对待自己,我不做也没关系吧,反正总有人会来做的。这千千万万的你我,有何资格来指责觉新的懦弱?“他不是懦弱,他只是普通。”这是我读完《家》以后,写在最后一页的话语。人世间或许会因为种种好好坏坏的因素丧失觉慧这种热血进步青年,坏一点的因为道德沦丧到了极点,好一点的因为世界已经进步到不需要再进步的地步了。但我想,人世间始终存在觉新,因为他才是组成大众组成历史洪流的基本,他不值得被赞扬,但同样,也不需要被批评。

巴金老先生对待《家》的态度,一直将其当作不成熟的孩子。坦白说,无论是12岁的我还是16岁的我,依旧看不真切所谓不成熟的地方,《家》带给人的思考是多元化的。在我记忆里有一幅画,三个人站在三摞书上,第一个人站的书很低,看到低处的鸟语花香,第二个人站的书中等高度,看到城市的黑夜和战火,第三个人站得很高,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我想,当我20岁或30岁来读书时,又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光景。

读书嘛,始终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