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获奖作品 > 黑暗中的力量
广告

黑暗中的力量

作者:程馨瑶  发布于:2016-08-02  点击:1200


巴金先生在自传中谈起他写《家》的状态时说:“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的人都借着我的手来倾诉他们的痛苦。”我瞬间想到了一个人——巴金先生的大哥,巴金先生说,《家》是为了他的大哥写的,但是他却在小说开始连载的第二天收到了自己大哥服毒自杀的电报。不难发现,高觉新便是巴金先生大哥的化身,这也注定了他是个悲剧,那么他为什么是一出悲剧,又是什么让他成为了一出悲剧呢?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高觉新一生便是如此。他幼年丧母,亲眼目睹了母亲悲惨的后半生;他青年失学,父亲自作主张的独裁让他牺牲了一生;他一生为两个女人心碎,一个是两小无猜却无缘白头的梅表姐,另一个是为他养儿育女却红颜薄命的发妻瑞珏。

高觉新是可怜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可就是这个“家”让他一错再错!这个“家”早已失去了温暖,只剩下一个躯壳,而这个躯壳却是高觉新不能抛弃的。倘若他真的如同高老太爷一样,他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可悲的是,他不是,他怀念梅表姐,不仅仅是因为青梅竹马的爱情悸动。更多是因为,那时的他是“活”着的,他青春四溢,幸福荡漾在他的心头。我想他真正怀念的也许是当时的自己。就算他有妻有子阖家欢乐的日子,让他感受到了幸福,但是那份幸福也是被父亲强行安排的“幸福”,这多少充斥着“侥幸”。

高觉新是个矛盾体,他青年时期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可是家中长子、长孙的身份令他不得不弃学管家。可是这个家却让他坠入了痛苦的深渊,这个家不同寻常的是有两股力量在相互抗争。一边是以觉慧、觉民为主的“新青年”,另一边则是以高老太爷为主的“守旧派”,觉新想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但这恰使每个人都不满意。他苦心孤诣,瞻前顾后,为的是将家变得和谐一点,但是他忘记了两种极端之间是没有缓冲地带的。

他默默地忍受,他即使想过反抗但却从未真正践行过,这一方面源于他自身的性格弱点,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打着“礼教”幌子的腐朽的家长制。就比如说觉新父亲在他中学毕业时把他叫到身边通知他,已经给他订下了婚事(抓阄决定的),让他来代替自己料理家事。觉新无言以对,因为那是他的父亲,父亲告诉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才是“幸福”的。什么恋爱,什么婚姻自主选择,那只是梦想罢了,是一个他一生都触碰不到的梦想。

这等专横、独断、残酷、无情的法则,让我不寒而栗,怪不得鲁迅先生称之为“吃人”的礼教。可是没有经历过这种生活的我却在怀疑:礼教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应当遗臭万年的吗?其实不然,当我询问老师时,老师告诉我,“礼教”其实可以算是褒义词,它源于周公所提出的“制礼作乐”的思想。而且在当时它确实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规律,社会秩序更稳定,它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成员的团结,这就是孔子用尽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的原因。所以礼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可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独尊儒术”让礼教发生了变质,后世评价汉武帝的这一举动是“儒表里法”、“进一步加强皇权统治,禁锢人们思想”,从那时起,礼教就变成一个吃人的老虎,它吞灭了百姓们的思想创新,让百姓们彻底的变成了皇权统治下被驱使被奴役的工具。这个思想的岔路口越走越深,直至走到了近代,变成了“吃人”的礼教。“礼教”本无罪,有罪的是一代代自私地曲解和利用它的人。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历史星海中,思想是一颗颗璀璨的恒星,人类的思想无限扩张,古代先哲的思想为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推动或阻遏,后世的人再思考推出新的思想。这一波又一波思考的浪潮,使世界发展至此。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礼教,它是一个时代的思想产物,是人类思考的智慧结晶。

《家》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意义,除了对封建家长制和“吃人”礼教的挞伐,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还有更多的启发。

《家》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矿藏,散发着幽幽的光芒,它在黑暗中挣扎着,它想要冲破黑暗,向世人证明一个腐朽制度的残酷。就像巴金先生一样,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家》可说是他以自己的成长背景为原型而写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家丑不外扬”,可是巴金先生却义无反顾投入了反封建的潮流中,不惜将自己和父辈所属的这一阶层的黑暗公开于世,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啊!怪不得著名作家萧乾先生说:“巴金的伟大,在于敢于否定自己。”我认为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晚年巴金的评价,更是创作《家》时他的内心的写照。

《家》是一个例子,巴金先生晚年所作的《随想录》也亦如此。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他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贵族出身,但他也厌恶贵族生活。他同情下层人民,他为了了解下层人民生活,曾访问贫民窟,他为了摒弃奢华,甚至自己耕地、缝鞋。他有过身处水火不容的两个阶层之间思想的苦闷和挣扎,他将这些书写在纸张上,所以一本震惊世人的《忏悔录》便应势而生。不难发现,这两位身上都有相同的品质令人敬仰,那就是反省自我,反观家庭,反思社会制度,敢于揭露制度黑暗的那股勇气。

两位文豪以身作则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批判过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从过去的事情里跳脱出来反思现在的事情。以史为镜,反观当今社会制度的不足;以史为鉴,冷静地思考和剖析我们的现状。这就是《家》所向我们传达的现实意义——这块矿藏最终被掘出,它散发着光芒,我知道那股光芒叫做反思的力量。